作者:魏中原
7月27日晚間,天合光能(688599.SH)、晶科能源(688223.SH)兩家千億市值光伏組件巨頭分別披露了涉及訴訟與仲裁的公告,涉及總金額超5億美元,引起市場高度關注。
二級市場對上述利空消息并不買賬。截至7月28日收盤,天合光能、晶科能源分別收漲4.47%、1.7%,報收于83.99元/股、17.3元/股,其中晶科能源股價更是刷新歷史高點(18.2元/股),總市值達1816億元。
目前,我國已成為全球最大的光伏產品出口國,產業鏈制造規模繼續保持全球領先優勢。2021年我國光伏組件出口額和出口量均創歷史新高,今年以來,全球光伏行業繼續保持高速發展,根據工信部發布2022年H1中國光伏產業運行情況,上半年光伏電池、組件的出口值增速高于出口量增速,實現了量價齊升。
作為光伏一體化巨頭的代表,無論是天合光能、晶科能源,還是隆基綠能(601012.SH)和通威股份(600438.SH),出口業務均是主要營收來源。境外業務涉及繁復的國際貿易爭端,以及可能對組件出口業務的影響,是市場關注的真正重點。
5.35億賠償額的終局尚難料
根據天合光能的公告,訴訟以TOTAL ENERGIES RENEWABLES USA,LLC (下稱“道達爾能源”)等為原告,天合光能美國下屬公司(下稱“天合美國”)為被告。目前,法院已受理該案件,尚未開庭。
2021年7月,道達爾能源與天合美國簽署了約900MW、價值3億美元的組件合同,并支付了875萬美元的預付款,約定從2022年2月開始交付至2022年12月止。
由于此后美國商務部和國土安全局啟動的反規避調查以及WRO政策突變等因素造成原始協議簽訂的形勢背景發生重大變更,觸發雙方對新的交貨條件重新進行協商,但未達成新的變更協議。
WRO(Withhold and Release Order),俗稱美國暫扣令,由美國海關和邊境保護局(CBP,全稱US Customs and Border Protection)執行。
近期,道達爾能源向法院提交了《民事起訴狀》,聲稱其未曾收到組件產品,并指控天合美國存在“違約”或“欺詐”行為。目前,道達爾能源起訴狀列明金額的損失為因天合美國未交付組件而向第三方采購組件增加的成本,及因天合美國遲延交付組件而導致原告的項目損失,合計約2億美元,具體賠償金額尚不明確。
根據公告,本次訴訟程序預計持續的時間將超過三年,在法庭作出最終判決之前,天合光能將不被要求支付任何經濟賠償。
天合光能在公告中表示:“公司認為道達爾能源的指控中,對事件的描述在諸多方面與事實不符。本次訴訟尚未開庭審理,最終的判決結果尚不確定,尚不能判斷本次訴訟對公司本期利潤或期后利潤等的影響。目前,公司已著手聘請律師團隊積極應訴?!?/p>
“天合的訴訟涉及國際貿易爭端等繁復的國際局勢,以及光伏產品出口海外的一系列政策,如WRO政策等。近年來美國、歐洲等海外光伏高價市場為轉移中國光伏產業鏈,扶持其本土光伏制造業而采取多種貿易制裁政策。一方面,這類案件本身繁復,訴訟的時間會比較長。而原告提出的賠付金額未必是最終賠付金額。”某證券行業律師對記者說,“如美國‘雙反’調查、美國201調查、印度保障措施調查、印度反傾銷調查等,這些貿易保護措施對我國光伏產業的海外發展帶來了一定沖擊?!?/p>
另一邊,晶科能源涉及的是仲裁。根據公告,申請人Sterling and Wilson International FZE(下稱“SW FZE”)就《組件供貨合同》相關爭議針對公司提起的仲裁請求,涉及金額共計3.25億美元,包括違約金、為彌補組件差額另行建設或安裝32MW光伏組件產品產生的費用,以及延遲違約金。
“據我們了解的情況,天合的訴訟案件可能主要系雙方協議約定和協商過程的糾紛,與WRO政策有關系,但政策不是主要原因,且這是一項尚未交付完畢的訂單。而晶科能源的仲裁事項,涉及的或是已經交付完畢的訂單。”某光伏行業資深人士對記者說。
公開資料顯示,SW FZE是一家印度光伏EPC總承包公司,其是世界各地大型光伏電站項目的常客,但近年來因原材料漲價等因素,業績出現了較大幅度下滑。2021財年,Sterling and Wilson公司整體虧損為29.0億印度盧比(約合3898萬美元),2020財年的利潤則為30.4億印度盧比(約合4086萬美元)。組件、商品價格的上漲,運費的增加和因新冠疫情造成的延遲而計提的違約金,是嚴重影響SW FZE整體財務表現的主要原因。
“關鍵還是看雙方合同的約定。相比起訴,仲裁的最后結果不確定性更高。一般來說,雙方要先選定仲裁員,選定各自的仲裁員后,選定主裁,再進入正式仲裁階段。相比起訴程序存在的二訴情況,仲裁是‘一裁終局’,仲裁也不涉及起訴程序中可能出現的他國司法主權不予執行的情形。但無論如何,就目前公開的信息來看,這兩項案件的最終結果還有很大不確定性,案件過程持續2~3年是很常見的?!蹦硺I內律師對第一財經記者說。
海外業務是組件廠商的主要營收來源
盡管天合光能和晶科能源的訴訟和仲裁都未進入實質性階段,但因海外市場是我國光伏企業的重要戰場,這不免令業內擔憂海外業務潛在風險可能對組件廠商經營業績產生的影響。
目前我國已成為全球光伏最主要的出口國,也是全球光伏產業鏈制造的核心。近年來,隨著國內及海外光伏裝機需求的持續高增,我國光伏組件出口量總體呈增長趨勢,出口占比維持在較高水平。今年上半年,國內光伏組件出口量達78.6GW,同比增長74.3%;光伏產品出口總額約259億美元,同比增長 113.1%。與此同時,P型技術效率已近上限,N型技術帶來轉化效率提升以及當前較低的市占率,致使市場對頭部組件廠商批量投產后帶動業績增長的預期較高。
2021年,天合光能實現營業收入、歸母凈利潤分別為444.8億元、18.04億元。按照最新匯率計算,2億美元對應約13.5億元人民幣,占2021年天合光能歸母凈利潤總比重74.83%。PV-Tech數據顯示,2021年,天合光能以24.8GW的出貨量位居全球光伏組件排名第二。截至目前,天合光能境外業務主要集中在歐洲、日本、美國、印度、澳大利亞等,2019年以來,公司海外地區營收占比穩定在60%~70%。一季度,天合光能的營收、歸母凈利潤分別同比增長79.2%、136%,分別為152.72億元、5.43億元。
晶科能源也是國內較早一批從事一體化組件的光伏企業。2021年,公司實現組件出貨22.23GW,同比增長22%左右;2022年1月晶科能源于科創板上市,融資100億擴產強化一體化布局。截至2021年底,晶科能源在全球十余個國家設立了海外銷售子公司,基本實現全球化經營,海外營收占比升至約75%,且呈現逐年增長態勢。今年一季度,晶科能源同樣實現營收凈利雙雙增長,營業收入和歸母凈利潤分別為146.81億元、4億元。
“隆基、天合、晶澳等均是全球出貨前列的組件廠,全球經營布局較為完善。從今年來看,不僅僅是海外需求高增,國內光伏裝機同比也是高增,明顯拉動組件廠商業績。尤其是,歐美高端市場不具備自主制造產業鏈,對組件價格的接受程度更高,更依賴國內組件廠商的出口,中長期來看,國內組件廠的品牌和規模優勢仍是鞏固龍頭地位的重要基礎。”前述光伏業內人士補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