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證券交易所(下稱“北交所”)宣布設立正式滿一周年。
Wind數據顯示,截至9月2日,北交所掛牌上市公司一年來已突破百家,達110家。作為服務創新型中小企業的主陣地,北交所數據顯示,110家掛牌公司中,中小企業占比達77%。
對于北交所宣布設立一年來的運行情況,北交所相關人士對澎湃新聞記者表示:“總體看,北交所成功開市并平穩運行,基礎制度四梁八柱搭建完成,各項制度安排有效運轉,融資交易功能不斷強化。北交所實現了穩起步,打造服務創新型中小企業主陣地取得初步成效。”
“北交所宣布成立以來,總體來說超預期,尤其是制度建設方面體現了獨特性,市場化走在前列。北交所的設立,是我國資本市場多層次體系完善過程中濃墨重彩的一筆。”允泰資本創始合伙人、首席經濟學家付立春對澎湃新聞記者說。
掛牌上市公司平均公開發行融資2.1億元
作為服務創新型中小企業的主陣地,北交所市場融資功能發揮良好,很好地滿足了中小企業創新發展需要。
北交所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9月2日,北交所上市公司共110家,其中中小企業占比達77%。一年來,北交所上市公司公開發行累計融資超235億元,平均每家達2.1億元。
除了公開發行外,北交所融資機制按需靈活的特征也非常突出。據了解,上市公司在新三板掛牌階段平均進行2次定向發行融資,單次融資5000萬元左右,上市后已有5家啟動再融資,形成按需、小額、多次的接續融資機制。
“北交所公開發行單次融資從0.4億元至17億元不等,既能滿足優質公司的大額融資需要,又能保持小額融資的靈活便捷,上市公司融資金額體現了與其發展階段的適配性。”北交所相關人士指出。
該人士進一步指出,雖然北交所公開發行融資金額看似不大,但對于中小企業、民營企業而言卻意義重大,對于支持經濟穩增長、防風險大局方面也發揮著積極作用。
“北交所在制度建設方面體現了獨特性,市場化走在前列,尤其是融資機制按需靈活,降低了中小企業融資成本,緩解中小企業現金流壓力。”付立春說。
后備力量充足
北交所相關人士表示,自開市以來,北交所各項制度有效運轉,市場生態明顯改善,企業申報發行上市的積極性不斷提高。
數據顯示,2022年上半年,北交所累計受理了115家企業。截至2022年8月25日,北交所共有在審企業127家,其中5家已提交證監會注冊,4家已通過掛牌委審議待報會注冊,112家企業處于問詢回復狀態。
同時,截至2022年8月25日,北交所在輔企業達到了288家,其中86家為2022年新進入創新層公司。
值得一提的是,北交所的后備力量質地非常優良。
北交所相關人士介紹稱,目前,北交所在輔企業2021年平均營業收入和平均歸母凈利潤分別為4.8億元、3757.75萬元,近兩年分別復合增長17.82%、27.75%,成長性方面具有顯著優勢。
“同時,從行業分布看,118家公司屬于高端設備制造業或高技術服務業,占比超四成。從盈利水平看,在輔企業凈資產收益率為13.34%,較現有掛牌公司整體水平高7.12個百分點,與北交所上市公司基本持平。從創新屬性看,81家在輔企業為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該人士進一步指出。
可關注具有專精特新特性的成長股
在投資端,開源證券北交所研究中心總經理諸海濱在報告中指出,結合當前的北交所整體估值水平,建議投資者關注成長賽道,尤其是具有專精特新特性的成長股。
“其中,在行業的稀缺性方面,投資者可重點關注具有高成長性、國產化邏輯強的優質產業鏈,如電子測試測量行業、連接器行業等。”諸海濱說。
投資策略方面,諸海濱指出,針對“專”,可從現金流以及資金占有率的角度去觀察公司在細分市場的業務能力。針對“精”,可通過毛利率、凈利潤增速等盈利指標,去評判公司運營的精細化程度。針對“特”,可通過公司所處行業及其下游賽道去討論公司的稀缺性以及未來發展空間。針對“新”,可從公司研發相關的各項費用指標,去定奪企業自身是否具備較高的技術壁壘以及出眾的研發創新能力。
北交所相關人士表示,已掛牌上市的公司,整體創新屬性突出。目前,北交所共有23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2家公司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上市公司2021年度研發支出合計35.52億元,研發強度平均4.6%,平均研發強度遠超規模以上企業平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