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耐鹽堿大豆新品種畝產最高達306公斤
記者從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以下簡稱“中國科學院遺傳發育所”)獲悉,耐鹽堿大豆新品種“科豆35”實收測產現場會8日在山東東營舉行。測產專家組經過實地勘察,對兩個示范地塊進行實收測產,通過聯合收割機收割、稱重、水分檢測等一系列測產程序,最終得出結論:1號地塊實收面積13.99畝,實收畝產為277.39千克;2號地塊實收面積3.43畝,實收畝產為306.52公斤。
專家組一致認為,“科豆35”具有耐鹽高產特性,是大豆耐鹽堿品種培育支撐鹽堿地綜合利用的重要創新性突破成果,建議在環渤海鹽堿地加大示范和加速審定推廣。
近年來,我國大豆進口量一直都在9000萬噸以上,對外依存度高達85%。“增加大豆種植面積,是提高我國大豆產量的有效途徑,但僅在現有耕地基礎上,通過減少主糧作物種植以增加大豆種植面積,并不符合我國人多地少的實際國情。”中國科學院遺傳發育所研究員田志喜指出。
“除18億畝耕地,我國還有11.7億畝的邊際土地,其中包括5億畝左右的鹽堿地。具有農業利用前景的鹽堿地總面積達1.85億畝,對這些鹽堿地的有效開發利用,是提升我國大豆產能的重要新方向。”田志喜說。
為培育耐鹽大豆新品系,解決我國此前沒有專門的耐鹽堿大豆這一問題,從2017年開始,田志喜研究團隊在山東省東營市黃河入海口的典型鹽堿地上采用完全天然雨養方式進行示范種植,開展了高強度耐鹽篩選和小區試驗。
“在16000多份大豆種質材料中,我們篩選獲得耐鹽新種質70余份,并以表現特別優異的25份為基礎,最終培育出‘科豆35’。”田志喜表示,這項成果為提高我國大豆自給能力和加速我國鹽堿土地資源有效利用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撐,對保障我國糧食安全和農業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