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保護知識產權 激發創新活力
10月14日至16日,第十三屆中國國際專利技術與產品交易會(以下簡稱“專交會”)在遼寧省大連市世界博覽廣場舉行。在展覽現場,記者看到,一塊紅色的車用門環引起“圍觀”,不少參觀者伸手敲擊著材料,感受其厚度和強度。
現場講解員介紹,這塊超高強鋼一體門環是汽車結構件輕量化設計制造一體化技術與裝備的成果,獲得了今年中國專利金獎。
高強鋼結構成形技術具有提升安全性和輕量化雙重優勢,是國內外汽車制造商競爭的熱點和焦點之一。中國工程院院士、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校長單忠德在大會上介紹:“項目團隊發明了一種超強結構件成型修邊一體化方法,原來做一個車門需要5至8套模具,現在使用1套模具即可,工序減少了50%以上,工藝流程實現了數字化的精準調控。”
據了解,80%以上汽車結構件輕量化設計制造一體化技術與裝備應用于新能源汽車制造,已在北汽福田、中國一汽、東風汽車、比亞迪、特斯拉等國內外100余家企業推廣應用。
展覽現場,記者還看到了時速600公里高速磁浮交通系統模型、氫能源動力模型等一系列引領產業數字化轉型的知識產權成果及重點領域高價值專利技術與產品。
無數個專利成果,疊起了中國的創新高度。
“30年前,國內服務器企業的專利申請寥寥無幾,與IBM、惠普等國際廠商的專利申請量無法同日而語。”作為第二十四屆中國專利金獎獲獎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浪潮集團首席科學家王恩東在大會上感慨,“經過30年發展,服務器領域國內企業的知識產權意識明顯增強,保護運用能力顯著提升,有效專利儲備量大幅增加,知識產權在推動中國服務器產業創新發展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國家知識產權局局長申長雨在大會開幕式致辭中指出,近年來,我國通過完善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大模型等新技術專利審查規則,助力數字領域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加快實現科技自立自強。
一組數據顯示,2016—2022年,我國數字經濟核心產業發明專利授權量年均增速達18%。截至2022年底,我國數字經濟核心產業發明專利有效量達160萬件,占發明專利總有效量的38%,有力支撐了產業數字化轉型升級。
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總干事鄧鴻森通過視頻致辭表示,今年是中國與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合作五十周年,經過50年的發展,中國已經成為全世界首屈一指的科技創新與創造推動引擎。
“在全球前100名科技集群中,中國擁有的科技集群數量不亞于其他任何國家;同時,中國已經成為創意產品出口量領先的發展中國家。”鄧鴻森說,中國正持續建設成為一個世人矚目的領先知識產權中心、創新中心與科學技術中心。
知識產權制度是激勵創新的催化劑、經濟發展的加速器。10月10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通過了《專利轉化運用專項行動方案(2023—2025年)》。會議強調,推動專利轉化運用,大力發展專利密集型產業,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一項戰略任務。要建立健全有利于專利成果轉化運用的制度安排和激勵政策,著力打通專利轉化運用的關鍵堵點,加快創新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
“希望與會嘉賓借助大連專交會這一平臺,聚焦專利轉化運用和產業數字化轉型相關主題,深入交流探討,積極展示交易,深化務實合作,讓知識產權更好地激發創新活力,讓創新成果更好地轉化為經濟效益,推動高質量發展。”申長雨說。
本屆專交會主題為“知識產權引領產業數字化轉型”,主要內容包括開幕式、中國專利獎頒獎大會、展覽展示、“1+6”系列論壇,以及知識產權主題路演、推介、簽約等系列活動。本屆專交會首次設立專交助力區、專利與生活互動體驗交易區等特色專區,構建全過程、全鏈條項目對接交易服務體系,推動知識產權與市場、資本、人才、服務精準對接轉化。
據悉,作為我國知識產權領域規格最高、專業性最強的國家級專業展會,專交會自2002年起已成功舉辦十二屆,成為展示高價值專利成果、促進知識產權轉移轉化、助力創新創業創投的國際化高端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