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1月19日電 (記者杜燕飛)“安全科技是一種伴生技術”“安全科技是壓艙石和助燃劑”……近期發布的《數字時代安全科技價值報告》(以下簡稱《報告》)認為,安全科技將成為社會的公共品,與人工智能并列為未來的兩項通用技術。在人工智能(AI)大模型及深度數字化趨勢下,安全科技的價值在放大。《報告》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數字中國研究院聯合螞蟻集團發布。
《報告》認為,“安全科技”包括一系列旨在保護信息、網絡和計算機系統免受未經授權的訪問、攻擊和威脅的工具、技術、系統,是一種更為通用、包含多領域、多種前沿技術的復雜系統性技術集群。
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數字中國研究院執行院長呂鵬表示,數字化安全風險進入了快迭代、高智能、全覆蓋的新格局。尤其是2022年底AI大模型進一步推動了深度智能時代的到來。在此背景下,提高社會對于安全科技的認知、重視與參與很有必要,這也是報告的核心內容。
“在過去,‘網絡安全’即安全科技,其中入侵檢測、防火墻、反病毒等安全技術是主流。當前,隨著數字化、智能化的發展,新技術衍生了新的安全風險,安全技術一直更新升級,逐漸走向無邊界?!薄秷蟾妗氛J為,安全科技是一種伴生技術,永遠面向新科技、新發展。例如,面向人工智能,會有智能安全;面向生物科技,會有生物安全。
根據技術成熟性與前沿性,研究團隊從應用價值角度將安全科技分為了四大板塊——基礎安全、業務安全、AI安全、未來安全。其中,基礎安全包含傳統的系統安全、網絡安全、數據安全等,是一種底層安全能力;業務安全是企業或機構根據自身業務需求,針對可能遇到的業務風險研發的一系列技術;伴隨AI大模型的誕生,AI安全成為主流的安全關切,涉及數據去毒、模型安全、AIGC檢測技術等;面向未來的安全發展,也有一些規模較小的前沿技術出現,如量子信息安全技術。
近年來,我國安全科技市場處于爆發式增長階段,出現了一大批新的安全技術,包括了區塊鏈、隱私計算、對抗智能、量子計算等。
“技術是把雙刃劍,在它快速變強大時,我們不可能扔掉利刃;惟有以另一種科技打造足夠安全的刀鞘。”呂鵬表示,人工智能和安全科技將成為兩項通用技術。
研究團隊認為,人工智能是未來生產力的“發動機”,將在各行各業數字化的基礎上進一步實現智能化;安全科技作為“方向盤”,將各種新科技控制在向善的道路上,兩者融合、創新與發展。
如何讓安全科技成為公共品?《報告》認為,要通過更多的公共力量投入,在合規激勵、商業保險、行業標準、安全思維更新等方面加強生態聯動,構建更好的安全科技實力和制度,采用數字化轉型的“慢起飛模型”,新的安全技術將得到更好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