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10月15日電 (記者李棟)記者從近日召開的全國傳統村落保護利用工作推進會上獲悉,目前我國已將8155個具有重要保護價值的村落列入中國傳統村落保護名錄。我國將進一步加大傳統村落保護力度。
最新數據顯示,目前16個省份將5028個村落列入省級傳統村落保護名錄,保護了55.6萬棟傳統建筑,傳承發展5965項省級及以上非物質文化遺產,推動5518個村編制了村史村志。
會議強調,要進一步推動活化利用,繼續開展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示范,補足村莊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短板,發展休閑旅游、文化創意等產業,持續開展“設計下鄉”,提升建筑質量安全和居住品質,讓傳統村落的“煙火氣”更旺。同時進一步突出文化傳承,加強常態化、多元化宣傳推廣,推動村史村志編寫,研究梳理傳統營建營造智慧,讓傳統村落的“文化味”更濃。
住房城鄉建設部相關負責人表示,各地在傳統村落保護利用過程中,要始終把保護放在第一位,堅決糾治大拆大建、拆真建假、失管失修、利用不當等突出問題,推動將傳統村落納入中華文明標識體系,組織開展中國傳統村落調查評估。
“同時,要進一步推動活化利用,繼續開展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示范,補足村莊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短板。”該負責人說。
傳統村落是鄉村歷史文化的“活化石”,也是寄托鄉愁的重要載體。對于發源于農耕文化的中華文明,村落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鄉村振興,不是簡單的除舊布新。”專家表示,傳統村落之所以讓人們夢牽魂繞、念念不忘,是因為它賦予了群眾廣闊的鄉愁空間,被寄予了無窮無盡的審美期待。
專家建議,圍繞傳統村落,不僅要保護好,還要建設好、利用好、發展好,使之成為群眾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富礦,更成為一個地方響當當的名片。
住房城鄉建設部相關負責人表示,傳統村落保護要堅持保護為先、利用為基、傳承為本,堅持村民主體、政府主導、社會助力,護住傳統村落中各類文化遺產的“形”,守住傳統村落承載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個“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