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杜雨萌
“9月份我國多項經濟指標邊際改善,10月份主要經濟指標進一步好轉,經濟運行中的積極因素在持續增多。”11月19日,國家發展改革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新聞發言人李超在國家發展改革委11月份新聞發布會上表示,隨著存量政策持續顯效、增量政策有效落實、政策組合效應不斷釋放,11月份、12月份經濟運行有望延續10月份以來回升向好的態勢。
“展望2025年,我國經濟發展的有利條件和支撐因素依然較多。”李超進一步指出,從政策支撐看,明年是“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一系列重大戰略任務、重大改革舉措、重大工程項目正在全面落地見效;同時,有充足的政策空間和豐富的政策儲備,精準調控、逆周期調節等工具不斷完善,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不斷提高,宏觀政策系統集成、精準發力,將有力支撐經濟平穩健康發展。
繼續加大“兩新”支持力度
據李超介紹,推動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也就是“兩新”工作開展以來,國家發展改革委加強統籌協調,截至目前,已經推動各方面出臺實施細則近300項,持續發揮超長期特別國債資金引導帶動作用,努力以“兩新”政策激發品質新生活、產業新動能、市場新活力。
李超表示,下一步,在“兩新”工作推進過程中,國家發展改革委還將持續加強資金全鏈條監管,推動項目盡快形成實物工作量;持續優化消費市場環境,依法嚴查“先提價后打折”“虛假折扣”等行為;持續做好回收循環利用工作,指導新成立的中國資源循環集團加快布局設立全國性、功能性資源回收利用平臺,開展廢棄電器電子非法拆解專項檢查。
談及“兩新”政策下一步安排,李超透露,一方面,國家發展改革委將開展加力支持“兩新”政策效果評估,總結延續好的經驗做法;另一方面,國家發展改革委將研究提出未來繼續加大支持力度、擴大支持范圍的政策舉措,待履行相關程序后適時公開發布,持續以“兩新”政策推動群眾受益、企業獲利、經濟向好。
更大力度支持民營企業參與國家重大項目建設
今年以來,國家發展改革委會同有關方面,采取了多項措施,持續推動民營經濟發展。
“從統計數據和我們了解到的情況看,當前民營經濟發展的積極因素持續增多。”據李超介紹,從投資看,前10個月制造業民間投資同比增長11.4%,比全部制造業投資增速高2.1個百分點,實體經濟領域民間投資保持良好增長勢頭。從外貿看,前10個月以人民幣計價的民營企業進出口同比增長9.3%。從市場活力看,市場消費潛能正在加速釋放,比如,民營經濟占比較高的網絡零售增長明顯加快,前10個月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同比增長8.3%,增速比前9個月加快0.4個百分點。
李超表示,國家發展改革委將繼續會同有關方面采取更多務實舉措,更大力度支持民營企業參與國家重大項目建設,完善民營企業融資支持政策制度,積極營造關心支持民營經濟發展的社會氛圍;同時,繼續充分發揮多層次與民營企業常態化溝通交流機制作用,幫助解決發展中的問題,努力讓民營企業有感有得,不斷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
提前下達2批2025年度以工代賑中央專項投資
以工代賑是指在政府投資建設的基礎設施項目中,有針對性地安排群眾參加工程建設獲得勞務報酬,以此取代直接發放賑濟款的一項政策。李超指出,實施以工代賑,主要是為了加強低收入群體就業幫扶,鼓勵引導群眾通過勞動實現增收、提高技能。
“十四五”以來,以工代賑已經由一項專項扶貧政策轉變為一項綜合性幫扶政策,包含促進就業增收、提升勞動技能、推動區域發展等多種功能。通過實施以工代賑中央專項投資項目、在重點工程和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領域推廣以工代賑方式,僅2023、2024年就累計吸納低收入群眾務工就業超過500萬人次,累計發放勞務報酬660多億元。
為充分發揮以工代賑政策作用,近日,國家發展改革委會同財政部門提前下達了2批2025年度以工代賑中央專項投資90.5億元,支持地方實施以工代賑項目2000余個。
“初步測算,提前下達的以工代賑專項投資項目將吸納20余萬名群眾就近就業、計劃發放勞務報酬超過27億元;如果算上在重點工程和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項目中推廣以工代賑方式,吸納就業、發放報酬的規模還將翻幾番。”李超表示,下一步,國家發展改革委將督促指導地方,推動提前批次以工代賑項目抓緊開工建設,切實保障務工群眾更好享受以工代賑政策紅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