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毛藝融
11月29日,記者從業內獲悉,易方達基金、華夏基金、國泰基金、富國基金、工銀瑞信基金、萬家基金、嘉實基金等7家基金公司申報的創業板50ETF已獲批。
此前,市場上已有3只創業板50ETF,分別是華安創業板50ETF、景順長城創業板50ETF、鵬華創業板50ETF。隨著此次7只創業板50ETF獲批,創業板50ETF將擴容至10只。
富國基金量化投資部基金經理金澤宇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創業板中有較多符合“新質生產力”方向的標的,市場對創業板的投資需求也有望進一步提高。而創業板50指數通過選擇創業板中流動性更好的標的,有望在創業板整體受關注度提升之際,更精準地映射投資者的關注焦點。
創業板50指數成長潛力大
指數規模容量有足夠空間
創業板堅持服務“三創”“四新”,定位于主要服務成長型創新創業企業,支持傳統產業與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深度融合,長期發展潛力大。近年來,投資者對創業板相關指數產品需求不斷增長,跟蹤創業板相關指數的ETF規模近三年增長超過3倍,目前總規模已超過1700億元。
在創業板指數體系中,創業板50指數代表了創業板大盤公司,精選市值較高、流動性較好的龍頭公司,指數具備較強的成長潛力,投資價值受到關注。
工銀瑞信基金相關負責人表示,優質龍頭公司往往在行業中競爭優勢突出,從而維持較高增速的內生增長,企業穩健的財務基本面為創業板50指數提供向上勢能。
據國泰基金統計,目前,創業板50指數的前四大行業分別為電力設備及新能源、醫藥、非銀金融、通信,占比分別為38%、14.7%、11.3%、10.3%,具有比較高的成長性和盈利能力。2023年,創業板內1300多只股票的凈利潤合計約2500億元,而創業板50指數的50只成分股貢獻了約1400億元,顯示出較強的頭部效應。
此次集體獲批的7只創業板ETF產品審批提速。包括華夏基金、易方達基金、萬家基金、富國基金、國泰基金、工銀瑞信基金等6家公司在11月13日集體上報了創業板50ETF,僅用了13個交易日獲得監管批復發行。此外,嘉實基金在11月19日上報了該產品,也同時獲批。
當前,3只現有創業板50ETF規模合計達到377億元,隨著創業板50ETF擴容至10只,創業板50指數的規模容量仍有擴容空間。金澤宇表示,按單只ETF持有的股票市值不超過股票整體自由流通市值3%和5%的規定來分別計算,根據Wind數據,基于10月末股票的自由流通市值計算,規模上限分別達到653億元和1088億元。即便是按照3%計算,ETF的規模容量超600億元,相較于現有產品規模,仍有較大的增長空間。
對于創業板50指數的規模容量,易方達基金指數研究部總經理龐亞平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創業板50指數成份股的平均市值達到861億元,其中權重最高的成份股市值超萬億元,指數可承載的投資容量較大。
創業板50指數彈性高
長期投資價值顯著
展望后市,上述獲批創業板50ETF的基金公司普遍給出了相對樂觀的觀點。
各家機構一致認為,創業板50指數長期投資價值顯著。龐亞平表示,從指數表現看,創業板50全收益指數近一年收益率達到20.9%,自基日以來的年化收益率達到6.5%,長期投資價值值得關注。
“長期來看,近10年創業板50指數的累計收益率優于創業板指和滬深300指數。”工銀瑞信基金相關負責人表示,創業板50指數在2018年底至2021年受益于龍頭公司的景氣上行,跑贏創業板指和滬深300指數。綜合來看,創業板50指數具有高貝塔屬性,彈性更佳。
“后續來看,在美聯儲降息和國內貨幣政策進一步寬松的大背景下,A股流動性得到了持續改善,利率敏感的科技行業有望逐步占優,創業板50指數作為典型的科技成長指數有望受益。”國泰基金相關負責人表示,與此同時,在一攬子政策助力下,新能源、醫藥、電子等高景氣賽道有望逐步回暖。特別是市場對于自主可控、科技創新的預期進一步抬升,創業50指數聚集了較多符合新質生產力方向的標的。
華夏基金相關負責人表示,隨著國內經濟維持復蘇,各項數據邊際上緩慢修復,貨幣及財政政策繼續寬松,推動風險偏好向上的積極因素不斷累積,以創業板50指數為代表的成長類資產有望充分受益。創業板50指數在創業板反彈行情中呈現出相比其他創業板寬基指數更高的彈性,在市場流動性和風險偏好改善時具備較高的投資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