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毛藝融
近日,中國證監會召開2025年系統工作會議(以下簡稱“會議”),研究部署2025年重點工作。會議提出,加快改革開放,深化資本市場投融資綜合改革。
“穩”是底色,“改”是動力。“以深化投融資綜合改革為牽引,進一步打通中長期資金入市卡點堵點”“研究制定更好支持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政策安排”“優化境外上市備案制度,拓展資本市場跨境互聯互通”……一系列工作部署背后,體現出監管機構對市場發展的深刻洞察和對風險防控的高度重視,也將為后續資本市場的健康發展提供堅實的政策基礎。
“通過一系列措施優化資本市場的投資與融資環境,有助于增強市場活力和韌性,支持實體經濟發展,尤其是科技創新型企業發展,助力經濟轉型升級。”中航證券首席經濟學家董忠云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
消除中長期資金入市障礙
近年來,針對影響中長期資金入市的障礙,監管部門持續發力、多措并舉疏通卡點堵點。去年9月份,中央金融辦、中國證監會聯合印發《關于推動中長期資金入市的指導意見》,旨在著力完善各類中長期資金入市配套政策制度,建設培育鼓勵長期投資的資本市場生態。
權益類ETF基金、保險資金、各類養老金等均是中長期資金的重要主力。截至目前,A股市場權益類ETF規模已突破3萬億元大關,目前仍在蓬勃發展。另外,伴隨個人養老金制度全面實施,證監會也及時優化產品供給,將首批指數基金納入個人養老金投資產品目錄。
“通過優化養老金和保險資金的權益投資比例、壯大公募基金規模、推動企業年金與職業年金入市等政策措施,中長期資金規模持續擴大,機構投資者占比逐步上升,市場結構趨于穩定。同時,被動投資近年來增長迅速,指數型基金和ETF的快速發展為投資者提供了低成本、透明化的投資工具,顯著提升了市場的穩定性和長期資金的占比。”長城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汪毅表示。
不過,目前,中長期資金入市仍存在一些卡點堵點。董忠云建議,未來,還需繼續推進相關制度建設。比如,進一步完善針對中長期投資資金的稅收政策;完善法律法規,確保市場的公平公正公開;通過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增強資本市場對中長期資金的吸引力等。
支持新質生產力發展
此次會議提出,研究制定更好支持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政策安排,深化科創板、創業板、北交所改革,增強制度的包容性、適應性。
接受采訪的專家普遍認為,深化資本市場改革,有利于更好地發揮資本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支持新質生產力發展,為經濟的持續回升向好和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金融支持。
近年來,資本市場穩步縱深推進多維度改革,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打下了堅實基礎。以并購重組為例,規范有序、活躍有效的并購重組市場對于大力提高上市公司質量、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等具有重要意義。隨著相關支持政策陸續出臺,并購重組市場活躍度上升。
中證金融研究院院長毛寒松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資本市場在價格發現、資源配置、創新資本形成等方面的獨特優勢,適配新質生產力發展的特征,可為創新企業提供從初創到成熟再到轉型的全生命周期金融支持。
“政策強調更好支持新質生產力發展,有利于鼓勵企業創新。”匯百川基金公募投資部聯席總經理劉歆鈺表示,未來可以推動新質生產力領域的細分行業龍頭上市,形成示范效應。
董忠云建議,持續優化上市條件,鼓勵科技型企業和新興產業公司上市融資;完善多元化融資渠道,創新金融工具;進一步加力支持企業進行并購重組,加速產業整合和技術升級等。
業內人士認為,支持新質生產力將成為未來資本市場改革與發展的主線。后續有望出臺更多有利于科技創新、產業升級、可持續發展的政策措施。
增強A股吸引力
此次會議還強調,堅持以開放促改革,優化境外上市備案制度,拓展資本市場跨境互聯互通,充分研究借鑒境外市場有益實踐,增強A股市場競爭力、吸引力。
開放是資本市場走向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近年來,監管部門持續推進市場、產品和機構雙向開放,增強A股吸引力。
過去一年,企業赴境外上市備案提速明顯,監管層也在持續鼓勵支持優質企業赴境外上市,利用好兩個市場、兩種資源。證監會數據顯示,2024年全年,已累計辦結144家企業境外首發上市備案。步入2025年以來,截至1月16日,已有8家企業獲得境外發行上市備案通知書。
德恒律師事務所合伙人董立陽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企業赴境外上市可以打通境外融資渠道,有助于企業提升品牌形象、市場競爭力。赴境外上市也有利于企業更快實現國際化戰略,拓展海外市場。
談及如何增強A股市場競爭力、吸引力,董忠云建議,持續深化A股與境外主要資本市場的互聯互通,并積極參與國際規則制定,提升中國資本市場的國際話語權和影響力。
展望未來,中國銀河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章俊表示,資本市場制度建設的日趨完善和投融資改革的持續推進,將為A股市場的平穩運行提供堅實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