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劉萌
春節臨近,為提振消費信心,各地紛紛啟動新一輪消費券發放,用實際行動促消費惠民生。
比如,1月29日至2月16日,北京市將發放3300萬元新春惠民觀影券;1月26日,湖北省發放“惠購湖北”零售餐飲消費券,零售券包括50元、100元、150元三種面額,餐飲券包含25元、50元、100元三種面額;1月22日至2月13日,河南省發放文旅、住宿費消費券,面值分300元、200元、100元、50元、30元五類。
中國信息協會常務理事、國研新經濟研究院創始院長朱克力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各地迎新年消費券的特色體現在多個維度。第一,覆蓋領域廣泛,從餐飲、零售到文旅、家居等多個領域均有涉及,既滿足消費者多樣化需求,也促進產業鏈上下游協同發展;第二,發放方式靈活多樣,既有政府主導的統一發放,也有企業、平臺聯動的配資發券,這種多方參與的發放模式在提高消費券覆蓋面和精準性的同時,也增強了消費券的吸引力和使用效率;第三,部分地區還結合當地特色文化和旅游資源,推出冰雪券等特色消費券,既促進了當地經濟發展,也提升了城市的品牌形象和知名度。
中國數實融合50人論壇智庫專家洪勇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近期各地消費券的發放注重與本地消費場景和產業特色結合。例如,一線城市多聯合大型商圈、線上平臺推出“滿減”活動,覆蓋零售、餐飲、文娛等高頻消費領域;旅游城市則側重文旅消費,發放景區門票、酒店住宿等消費券;部分中小城市通過發放“特色農產品券”,推動本地農副產品銷售;此外,多地還融入傳統文化元素,如非遺體驗、年貨市集專屬券,既刺激消費又弘揚節日文化,形成“消費+文化”的雙重吸引力。
那么,消費券撬動效應如何呢?上海市浦東新區商務委員會副主任曹磊日前介紹,去年11月份,浦東決定投入1億元,用于發放“樂享浦東”餐飲消費券。截至今年1月23日,已累計發放11批,6000多家餐飲門店參加活動,累計核銷9500余萬元,撬動餐飲消費超3.2億元,撬動比約3.4,實現了“聚人氣、提信心、惠民生、穩增長”的預期目標。
朱克力認為,作為一種消費促進手段,消費券可直接增加消費者購買力,從而帶動相關產業復蘇增長。不過,當前消費券的發放使用等仍存在優化空間。在發放時間上,可更加精準地把握消費旺季和節假日等關鍵時間節點,以提高消費券的使用效率和拉動效果;在使用規則上,應進一步簡化核銷流程,降低消費者的使用門檻,同時加強對“黃牛”套現、虛假交易等違規行為的監管和處罰力度;此外,要加強對消費券使用效果的評估和反饋機制建設,以便及時調整和優化消費券政策。
如何繼續挖掘消費潛力、充分放大消費券的乘數效應?洪勇表示,一是差異化發放,針對不同收入群體設計“普惠券+定向券”,如向低收入者發放生活必需品專項券;二是延長消費鏈條,鼓勵商家疊加優惠(如“消費券+折扣”),推動跨行業聯動(如購車送文旅券);三是結合數字技術拓寬場景,如通過直播電商、即時零售等新業態擴大核銷范圍;四是強化政策協同,將消費券與產業升級結合,重點支持綠色消費、智能家居等新增長點,形成長期消費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