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訪脫貧村 振興氣象新丨中南村:因地制宜強產業 群眾增收有后勁
廣西河池市環江毛南族自治縣,是全國唯一的毛南族自治縣,一直是廣西最為貧困的地區之一。這個縣的下南鄉中南村是“十三五”時期貧困村,2017年脫貧摘帽出列。作為鄉村振興重點幫扶村,中南村村民們從過去外出務工,到學技術、搞養殖、拓銷路,特色產業活力十足,日子越來越紅火。
人勤春來早,草發牛更肥,春天是肉牛養殖的關鍵階段。村民譚良惠一家,正是靠著養殖肉牛在2016年就實現了脫貧,從最開始的兩頭牛,到現在的14頭牛,每年出欄4-6頭,靠養牛每年增收3萬元左右。讓他感觸最深的是,這幾年養牛變得越來越方便省事。
中南村村民 譚良惠:以前我們是自己來肩膀來扛牧草,水是自己挑。現在水龍頭都到了,路也通了,牛棚也改善了,都搞得好好的,銷路都不愁的。
中南村坐落在深山之中,曾經山路崎嶇,現在一條筆直的公路穿村而過,一幢幢富有毛南族特色的民居依山而建。中南村山多地少,2017年脫貧以來,村里就因地制宜,逐漸發展起肉牛養殖產業。而脫貧攻堅的成果要持續鞏固拓展,產業發展是關鍵。當地一直有養牛的傳統,但以前以散養為主,不成規模。3年前,村里成立起了合作社,輻射了村里的20多個脫貧戶,讓肉牛養殖產業上了一個新臺階。
中南村香牛養殖合作社負責人 譚仕軒:這兩頭牛也是我們脫貧戶養的牛,每一頭牛都是我們的寶貝,多的差不多有二十頭,現在脫貧戶養一兩頭的比較少,大部分五頭七頭以上,大戶的也有。
為改善傳統養殖模式,近年來,下南鄉加大欄舍建設、良種引進、風險保障等方面的扶持力度。2023年,全鄉投入100萬元打造環江香牛庭院特色養殖示范基地,改造升級牛欄牛舍680余個,引導全鄉家庭農場標準化養殖。
中南村香牛養殖合作社負責人 譚仕軒:政府有了這個牛欄改造之后,我們就新蓋了一個牛欄,包括里面的配套都幫我做好,裝糞池的也是全部砌好了,就是現在只要你有能力養,不怕沒有牛棚了。
中南村脫貧以來,除了肉牛養殖,還發展了桑蠶養殖、香豬養殖等產業,全村產業幫扶覆蓋率達95%以上。2024年,村里還首次利用村集體經濟大規模種植甘蔗,加快拓展富民產業。這段時間,260多畝甘蔗正在采收。
中南村村民 譚清泉:路都修到田間了,我們做工干活也很方便多了。以前我們就是外出務工,老人小孩都沒人看,現在我們在這里都有活兒干了,也有錢賺了,你看我們的甘蔗都有兩米多高。我們從初七開始干活,今天來了50多個人,我們每天是按量來計算,砍的甘蔗越多,賺得越多,越高興。
中南村駐村第一書記 韋國廣:我們通過甘蔗產業園的種植,帶動了我們村的脫貧戶,日常的看護、追肥、除草,這段時間就是砍甘蔗的高峰季節,每位農戶每天砍甘蔗的收入是在150元到200元左右。
目前,中南村常住人口1453人,其中脫貧戶305戶1026人。這幾年,村里脫貧人口人均純收入持續穩步增長,2024年達到17118.76元,同比增長5.5%?,F在,中南村的新樓房越來越多,道路越來越寬敞,生活越來越便捷,毛南族群眾的生活翻開嶄新的一頁。
中南村黨支部書記 譚文專:變化是天翻地覆的,比如現在的二級路通了以后,現在到機場才50多公里就到了,我們去高鐵站,40公里就到高鐵站了,出行也很方便,也帶動了一些農產品外銷。
2020年5月,環江毛南族自治縣退出貧困縣序列。近幾年,環江毛南族自治縣立足資源稟賦,累計建成各級現代特色農業示范區169個,桑蠶、林業、香牛、香豬等特色產業覆蓋率超過97%,覆蓋脫貧戶2.28萬戶,特色產業已經實現從小到大、從弱到強、從劣到優的轉變。(央視新聞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