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小巨人”企業拿下多個“全球首創”,國內每五顆工業鏡頭就有一顆由其制造
【中國制造業極限“探秘”③】從1.5億像素到2.5億像素,中國制造的“工業之眼”如何越來越亮?
閱讀提示
從“亦步亦趨”到“趕超領跑”,從貼牌代工到自主創新,長步道從一家名不見經傳的小企業成長為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并始終以突破現有制造極限為目標,靠著“坐穿冷板凳”的專注和耐力,為先進制造業植入“中國眼”。
自主研發全球首款1.5億像素大靶面工業鏡頭,可用于高清面板檢測,即使3微米級別的屏幕瑕疵也難逃它的“法眼”;有“蜻蜓之眼”之稱的全球首款光場相機鏡頭,打破傳統光學成像原理,在拍攝高速移動物體時,可先成像后對焦;國內首款8K高清全畫幅電影鏡頭性能媲美國際大牌,價格卻只有其十分之一……
穿過一道科幻感十足的大門,各類不同規格、不同用途的鏡頭及結構件讓人眼花繚亂……位于湖南長沙雨花區的湖南長步道光學科技有限公司,其科技展廳宛如一間“鏡頭超市”,充分展示了這家專注中高端光學鏡頭研發、生產與銷售的高新技術企業的“硬核”實力。
“除了依托我們自己的研發中心開展技術創新,我們還希望通過打造智能光學研究院,與高校、研究院所、國內外知名光學企業合作,共探前沿技術和產業未來。”公司董事長李四清透露。
先后研制出上千種鏡頭,占據國內工業鏡頭20%市場份額,自主研發的拳頭產品拿下多個“全球首創”;從“亦步亦趨”到“趕超領跑”,從一家名不見經傳的小企業成長為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長步道始終以突破現有制造極限為目標,靠著“坐穿冷板凳”的專注和耐力,為先進制造業植入“中國眼”。
“世界都在鏡里”
“世界都在鏡里”,這是李四清極為鐘愛的一句話,也是長步道辦公大樓的墻面標語。
小小的鏡頭,折射的是精密制造水準。對以工業鏡頭為核心的機器視覺系統而言,鏡頭更是賦能高端裝備智造、丈量中國制造精度的“慧眼”。
在工業自動化、新一代半導體、電子技術等領域,以工業鏡頭為核心組件的機器視覺系統,在實現高精度檢測、圖像識別和數據分析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在長步道生產車間,記者看到,機械臂在流水線上精準運作,工匠們對每個零部件進行精心打磨。與此同時,歷經荒折、研磨、洗凈、鍍膜、粘合等10道程序,一片片晶瑩剔透的工業鏡片從這里走向市場。
機器視覺行業屬于技術密集型行業,作為核心部件的工業鏡頭,其研發生產不僅需要綜合運用光學、電子、機械等領域的前沿技術,更需掌握精密制造工藝。在這種情況下,研發投入成為必不可少的關鍵因素。為了讓更多工業鏡頭實現“中國智造”,長步道不僅打造了百余人的科研團隊,還將每年銷售收入的10%用于研發。
對長步道來說,研制全球首款1.5億像素大靶面鏡頭稱得上是一次“冒險”,也是企業持續加大研發投入結出的碩果。
“這種高像素鏡頭研制難度大,就連頭部企業也不一定敢輕易嘗試。”李四清說,為研制這款鏡頭,研發團隊一次次鎩羽而歸,又一次次重整旗鼓,“熬”了整整三年才攻克核心技術難題。
“長步道能產出諸多首創和第一,攻克核心技術難題是關鍵,創新研發能力則是生命力,每一次技術突破都凝聚著團隊的智慧和汗水。”李四清一語道出成功研制全球首款1.5億像素大靶面鏡頭背后的秘訣。
可喜的是,在此基礎上,半年之后,團隊經過不斷“打磨”,又將這款鏡頭升級到了2.5億像素。與此同時,這款鏡頭的問世,也在一定程度上帶動了整個產業鏈的升級。
“目前,相關配套相機正在研發之中。”他透露。
“道阻且長,步則必至”
十多年前,國內工業鏡頭市場幾乎被國外頭部廠商壟斷,國產品牌市場認知度低。和很多小企業一樣,創業之初,長步道也是從貼牌代工起步。
說起為一家日本知名光學企業代工的經歷,李四清至今感慨不已。
長步道為這家日企代工生產的工業鏡頭曾受到市場的廣泛認可,然而,當長步道將同樣的產品以半價推向市場時,市場的反饋卻是:這款產品是“高仿”。
沒有品牌,企業只能立于危墻之下。亦步亦趨,只能吃別人的殘羹剩飯。
曾在國內外多家知名光學企業打拼多年的李四清,開始專注于中高端光學鏡頭的研發生產,并決心打造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擁有核心技術的國產視覺光學品牌。
從無到有,從有到優,其中的技術創新之艱可想而知,但回報同樣豐厚。經過三年的沉淀,從人工智能與機器視覺工業鏡頭的研發,到工業相機市場的開拓,再到關鍵零部件的自主研發生產,長步道擁有了從研發設計定制、鏡片精密加工到鏡頭組裝的完整產業鏈,并成功打造了一系列核心產品,展現出雄厚的研發實力與專業的生產制造能力。
FA標準工業鏡頭、線掃鏡頭實現進口替代,光場相機鏡頭和1.5億像素大靶面鏡頭為全球首創,360°內外壁檢測鏡頭和8K全畫幅電影鏡頭為國內首創,創新研發的光刻機鏡頭成為高端半導體芯片生產的關鍵裝備……從貼牌代工到自主創新,進而不斷打破國外技術壟斷,不知不覺間,長步道已成長為行業“小巨人”。
“道阻且長,步則必至”,長步道生產基地內懸掛的8個大字格外醒目。這是李四清給企業取名“長步道”的初衷,也是長步道成長至今一直踐行的理念。
“坐得住‘冷板凳’,耐得住寂寞。抓準一個點就要把它做深、做透,假以時日總會成功。”李四清說。
刷新“中國精度”
“不僅展示了我們的最新產品與技術,還達成了一系列合作意向。”回顧去年帶隊參加各類國際國內行業展會的情景,長步道副總經理吳沛林如是說。
吳沛林對去年10月參加德國斯圖加特VISION2024國際機器視覺展的印象尤為深刻。
長步道自主研發的360°內外壁智能視覺系統,可無死角檢測藥物容器、螺紋物體,也可作為工業機器人的如炬“雙眼”,刷新“中國精度”。彼時,吳沛林攜這款鏡頭在展會剛一亮相,立刻吸引了大量參展客戶的關注和認可,前來展位詢單的客戶絡繹不絕。
顯而易見,這家致力于為中國制造點亮“工業之眼”的企業,已然具備站上更高舞臺的實力。
其中,納米級超精密加工設備、醫療手術導航系統等多項產品技術國際領先,在細分市場已具備和國際領先企業同臺競技的水準。不斷擴充的產品矩陣,則可一站式提供機器視覺解決方案中工業鏡頭的所有型號。
2022年,一部電視劇在拍攝過程中,因鏡頭意外損壞,攝制進度受阻。得知消息后,長步道將剛剛研發出的8K全畫幅電影鏡頭送到拍攝現場,協助完成了拍攝任務。鮮為人知的是,這款鏡頭不僅打破國外壟斷,且價格僅為進口鏡頭的十分之一。
在李四清看來,隨著我國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步伐的加快,我國機器視覺行業將迎來廣闊的發展空間,并逐漸深入到工業生產的各種場景。
“企業未來不能只是做好鏡頭,還要堅持‘光學+’的方向,逐步從系統做到整機,讓世界透過中國工業鏡頭,看到最美中國智造光景。”李四清對企業的未來發展充滿信心。
本報記者 王鑫 方大豐
《工人日報》(2025年03月04日 0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