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劉琪
日前,中國人民銀行(以下簡稱“央行”)黨委召開擴大會議強調,實施好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市場人士普遍認為,未來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仍有充足的空間,面對內外部宏觀形勢的不確定性,實施好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也要把握好時度效,讓政策在關鍵時刻發揮高效作用。
會議明確提出,根據國內外經濟金融形勢和金融市場運行情況,擇機降準降息,綜合運用公開市場操作等多種貨幣政策工具,保持流動性充裕,使社會融資規模、貨幣供應量增長同經濟增長、價格總水平預期目標相匹配。
業內專家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降準還有空間,要靈活掌握時機,發揮最大政策效能。目前,我國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平均為6.6%,還有下降空間。當前我國的政策利率水平、流動性充裕程度、實體經濟融資條件、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運用等,充分體現了支持性的貨幣政策立場。同時,經濟持續回升向好的內外部挑戰和不確定性因素依然較多,貨幣政策有必要保持合理空間,根據國內外經濟金融形勢和金融市場運行情況靈活調整,確保政策資源得到最有效利用,以應對未來的各種不確定性。
在降息方面,業內專家認為,結構性降息也是降息,同樣有助于進一步降低商業銀行資金成本,支持銀行在保持凈息差相對穩定的情況下,加大對實體經濟支持力度,促進企業融資和居民信貸成本穩中有降。
“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能夠促進引導資金更多流向新興領域和薄弱環節,對經濟轉型發展、就業民生至關重要。”前述專家表示,中央銀行向商業銀行提供的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資金利率,可以有效發揮工具價格激勵的“牛鼻子”作用,加大對金融機構的激勵引導力度,同時通過資金量激勵、考核激勵、導向激勵和聲譽激勵等,能夠與產業政策、信貸政策、銀行內部配套制度等加強協調配合,形成政策合力,促進信貸結構優化和經濟質效提升。
央行行長潘功勝日前在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經濟主題記者會上強調,實施好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平衡好短期與長期、穩增長與防風險、內部均衡與外部均衡、支持實體經濟與保持銀行體系自身健康性的關系。
業內專家表示,“四個平衡”表明今年貨幣政策還是要兼顧多重目標,既有力支持實體經濟,也要注重防風險,同時要解決中美利差、銀行利差等國內外約束問題,政策需要把握好合理的節奏與力度。結合形勢變化,預計貨幣政策總量、結構、利率、匯率等方面都會合理平衡、協調發力,形成政策組合拳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