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孟珂
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3月份以來,多個經濟大省召開會議傳達全國兩會精神,紛紛表示將“挑大梁”“打頭陣”,以“科技創新”“產業創新”“創新融合”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
事實上,從DeepSeek、人形機器人等科創成果驚艷“出圈”,到化工冶金、裝備制造等產業改造提質,我國在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方面,正逐步由“涉淺灘”向“入深海”跨越。面對創新發展新機遇、新形勢,經濟大省須加力推動創新鏈和產業鏈深度融合,建設以科技創新引領的現代化產業體系,答好培育新質生產力的“時代答卷”。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經濟研究部副部長劉向東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發揮經濟大省挑大梁的帶動作用,需要經濟大省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促進新動能積厚成勢、傳統動能煥新升級,引領經濟持續向好發展。
經濟大省“挑大梁”
經濟大省,是穩住全國經濟基本盤的“壓艙石”。2024年,廣東、江蘇、山東、浙江等經濟10強省份,以全國約兩成的國土面積貢獻了超六成的GDP,“挑大梁”特征日益凸顯。因此,在復雜的外部環境下,要敢于在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上打頭陣。
中國銀行研究院研究員吳丹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是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路徑,對推動各省市區域的科技成果更好對接市場需求、加快實現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等有重要意義,是現代化產業體系形成的內在動力和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
3月份以來,多個省份召開會議謀劃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的新路徑,結合自身資源稟賦打出“組合拳”:廣東表示,“抓住科技創新這一關鍵變量,堅持實體經濟為本、制造業當家,打造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陣地”;江蘇提出,堅持教育、科技、人才一起抓,堅持推動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和開辟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新賽道并重,著力打通制約創新鏈和產業鏈對接的堵點卡點,加快建設“一中心”“一基地”,加快打造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陣地。
上海立信會計金融學院自貿區研究院副院長肖本華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經濟大省推進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是我國實現新舊動能轉換和經濟轉型升級需要。從各地情況來看,形成了“科技-產業-金融”的良性循環,既推動傳統產業升級,也為新興產業培育沃土。
“廣東、江蘇等經濟大省地處東南沿海地區,工業基礎較為雄厚,對外開放水平較高,教育和人才資源豐富,在全球產業鏈中處于重要位置,均屬于經濟發達和科技創新活躍的地區,是新技術新產品應用的示范基地,數字經濟發展的主戰場,在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方面發揮著技術策源地、科技成果孵化地和現代產業集聚地等作用,不僅是創新發展的排頭兵,也是產業升級的引領者。”劉向東說。
深化協同創新成關鍵
吳丹同時表示,目前各省對推動科技與產業創新融合仍在探索發展中,尚存在技術供給與需求不匹配、相關復合型人才短缺、成果轉化機制不完善等問題。
“當前我國科技成果和產業需求之間存在資源錯配的突出矛盾,即科技創新轉化效率偏低,一些優秀的科技成果并不能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在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之間不能有效形成良性互動,有些省份科技創新方面仍有待加強,區域發展不協調、不平衡問題依然突出。”劉向東說。
談及如何實現“研產”的“價值共振”,劉向東表示,經濟大省要發揮好示范引領作用,著力強化企業創新主體的地位,支持企業加大研發投入,推動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的融合,深化區域協同創新,通過創造良好的創新生態,吸引并整合創新資源,著力突破關鍵核心技術,提高科技成果轉化率,促進產學研深度融合。
吳丹建議,應加強政策頂層設計、深化機制創新改革,扎實推進各省重要試點與重大項目建設,將科技產業融合發展路徑走深走實。
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國民經濟綜合統計司司長付凌暉日前在國新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下一步要在激發傳統產業活力、加快培育和發展新興產業、積極布局未來產業上下更大功夫,推動新質生產力加快發展,為我國經濟發展注入更多新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