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消費場景創新需立足價值深耕
消費場景創新的本質是對市場需求的深度認知。當技術不再漂浮于概念層面,當企業學會用“顯微鏡”洞察需求,而非用“望遠鏡”追逐流量,創新才能真正沉淀價值。
“商場旁就是海岸公園,可以邊逛商場邊看大海”,不少深圳的網友,紛紛將逛商場的經歷向大家分享。近日,一家“公園式商場”成了網紅。其走紅的背后,折射出消費場景創新從“流量驅動”到“價值深耕”的發展變化。這既是技術、政策與需求合力推動的結果,也是我國消費市場走向高質量發展的必經之路。
我國消費場景正在經歷的變化,是技術革新、政策引導與需求升級的共同產物。消費場景已從單純追求短期流量轉向構建可持續的價值生態,其核心在于以消費者真實需求為錨點,通過技術適配、業態融合與政策協同,實現創新邏輯的迭代升級。
政策層面的持續發力為消費場景的創新提供了制度保障。不久前發布的《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方案》明確提出實施以舊換新、培育多元化消費場景等措施。政策的導向性不僅體現在傳統消費領域,更延伸至首發經濟、冰雪經濟、銀發經濟、“人工智能+”等新興賽道。這種“政策紅利釋放期”與“技術應用深化期”的交織,為消費創新提供了系統性支持。
技術對消費場景的改造已從“炫技式”應用轉向深度需求適配。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技術正通過解決具體痛點重塑消費價值。從AI送餐機器人通過情緒感知技術實現人機自然交互,到AI智能床墊通過動態算法優化睡眠體驗,技術的價值不再停留于表面體驗,而是轉向解決真實需求。這種轉變背后,是技術邏輯從供給方的“能做什么”轉向需求方的“需要什么”的升級。與此同時,消費場景的數字化進程加速,抖音電商通過大數據整合農戶資源,2023年9月至2024年9月累計銷售農特產品71億單,實現“技術惠農”與消費升級的雙贏。
業態融合的本質是打破傳統邊界,構建增值空間。早期“書店+咖啡”“商場+展覽”等模式僅停留在物理空間疊加,而今的融合更強調價值鏈的深度融入。這不再依賴單一業態的流量貢獻,而是通過功能互補提升整體效能。政策引導下的業態融合正在形成系統性創新。業態融合的價值,正從“吸引眼球”轉向“留住人心”。然而,消費場景創新仍面臨多重挑戰。部分企業堆砌AR/VR技術打造“網紅展廳”,卻因體驗生硬淪為“一次性打卡地”;縣域市場跟風興建“賞花+”項目,因季節性瓶頸陷入運營困境。
當前,消費場景創新轉向價值深耕,需要不斷推動政策、技術等層面的優化升級。政策層面需加快新興領域標準制定,在創新劃定安全邊界的同時預留試錯空間。技術應用則需強化實用性,如外骨骼機器人從醫療康復延伸至登山輔助,無人機配送將外賣時效縮短等。城鄉協同也是關鍵,要不斷完善縣域物流網絡、拓展農村電商應用場景,有效激活下沉市場需求。
消費場景創新的本質是對市場需求的深度認知。當技術不再漂浮于概念層面,當企業學會用“顯微鏡”洞察需求,而非用“望遠鏡”追逐流量,創新才能真正沉淀價值。唯有扎根價值深耕,消費創新才能成為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持久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