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機器人行云流水地演繹太極,咖啡機器人精準勾勒出天鵝拉花,導覽機器人為外賓提供雙語服務……這不是科幻電影的蒙太奇,而是2025中關村論壇年會的真實景象。
作為科技創新“風向標”,論壇全景式呈現了人工智能的最新進展。在會議現場,AI語音系統實時轉錄、翻譯中外嘉賓的發言;在醫療展區,“眼手腦”協同手術平臺正突破手術的物理邊界;在金融領域,智能反詐系統能實現毫秒級攔截偽造音視頻攻擊……創新應用的集群式涌現,意味著人工智能已超越技術突破范疇,進入系統性重構產業邏輯的新階段。
與會專家普遍認為,2025年將成為人工智能應用落地井噴的關鍵一年。論壇發布的《未來產業新賽道研究報告》也印證了這種變革。報告顯示,通用人工智能(大模型等)、高級別自動駕駛、人形機器人/具身智能、算力芯片、元宇宙等躋身2025年未來產業十大賽道。不難發現,人工智能相關領域幾乎占據了未來產業的“半壁江山”。
科技部相關負責人在年會“未來人工智能先鋒論壇”上表示,當前全球人工智能進入前所未有的密集活躍區,重大前沿成果不斷涌現,在為經濟社會發展全方位深度賦能的同時,也正孕育新的重大變革。大模型技術持續引領全球人工智能發展方向,加速人工智能在各行業的落地應用,驅動形成新的生產力。
在全球人工智能創新版圖中,中國的角色正從跟隨者向引領者加速轉變。截至去年9月底,我國人工智能核心產業規模已接近6000億元,相關企業超過4500家。人工智能期刊論文發表數量長期位居全球首位,頂級會議論文產出不斷逼近美國,專利申請量占全球50%以上。
自2017年我國發布《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以來,全鏈條部署支持人工智能基礎理論、核心算法、關鍵共性技術等研究與創新應用。北京、上海、天津等18個地方建設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開展技術創新、政策實驗和示范應用,積極推動人工智能場景應用創新。
技術創新與產業變革正在同頻共振。在長三角,自動駕駛示范區“車路云一體化”建設不斷提速,構建起智能交通新生態;在粵港澳大灣區,工業機器人產量、密度均穩居全球第一梯隊,加速制造業轉型升級;在京津冀,“人工智能創新街區”“算力供給走廊”正在形成,推動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為高質量發展構建起智慧賦能新底座。
相關應用爆發式增長的背后,是“人工智能+”行動與產業升級需求深度協同的結果。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就提出開展“人工智能+”行動;2025年,“人工智能+”第二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報告還進一步明確,要“支持大模型廣泛應用”“培育生物制造、量子科技、具身智能、6G等未來產業”。
在這場創新長跑中,多元主體正形成戰略合力。頂尖高校與研究院所專注理論突破與人才培養;頭部企業致力于提升模型性能,打造“AI工具箱”;初創企業深耕醫療、教育等垂直領域,將技術轉化為場景解決方案;各地政府則通過政策引導與資源整合,助力數據要素流通、算力資源優化、場景應用落地與產業協同創新。這種“基礎研究-平臺支撐-應用開發-生態培育”的創新閉環,正推動我國人工智能產業生態加速形成。
未來已來,唯創新者永立潮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