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帶貨是當下發展最為蓬勃的新興行業之一,不僅有效提升了消費市場活躍度,也促進了網紅主播、運營團隊、電商平臺、倉儲物流等相關行業的就業增長。基于規模化的內容生態和商業生態,一個直播間帶來了數據分析師、視頻剪輯師、成本核價師、互聯網營銷師、信息流廣告營銷專家、探店達人、直播招聘師等諸多就業機會,成為新職業的產出“大戶”。
3月19日,由抖音、騰訊、快手等平臺和企業共同起草,中國演出行業協會發布的《網絡表演(直播與短視頻)主播職業能力劃分要求》團體標準,再一次讓直播間里的新職業走進人們視野。
這兩年,如果說哪些職業是求職者心目中的熱門選擇,網絡主播一定榜上有名。作為一個新興職業,網絡主播只是直播行業眾多崗位之一。維持直播間的正常運轉需要不同工種通力配合,小小直播間成為眾多新職業共同成長的舞臺。
線上“新角”登場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和智能手機的普及,從2016年開始,直播行業迅速崛起,內容從游戲、娛樂擴展到教育、電商、健身、音樂等領域,成長為一個充滿活力和潛力的新興行業。
直播行業在相關政策的有力支持和科技創新的持續進步中快速發展。2016年,國家廣電總局發布《關于加強網絡視聽節目直播服務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明確了網絡直播服務的準入條件和監管要求,為行業規范化發展奠定了基礎。此后,《關于促進移動互聯網健康有序發展的意見》《關于推動數字文化產業創新發展的指導意見》等一系列政策相繼出臺,讓直播行業前景更為可期。
技術的進步為直播行業的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得益于5G網絡的普及,直播畫面傳輸更加流暢、穩定,能夠實現高清甚至超高清的直播效果。云計算和大數據技術的應用,讓直播平臺能夠對海量數據進行分析處理,從而為用戶精準推送個性化的直播內容,提升用戶體驗。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等新技術的引入,進一步拓展了直播的應用場景,為行業帶來了新的增長點。
今年1月份,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第55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4年12月末,中國網民規模達11.08億人,互聯網普及率升至78.6%。其中,我國網絡直播用戶規模已達8.33億,網民使用率達到75.2%。龐大的用戶基礎為直播行業的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同時也催生了一系列新興職業。
在去年7月份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向社會發布的19個新職業和28個新工種中,網絡主播、直播招聘師、生活服務體驗員、用戶增長運營師等多個職業或來自直播間,或與直播行業深度關聯,直播行業已成為新職業萌生的重要土壤。
以快手平臺為例,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就業與民生研究院發布的《短視頻直播平臺推動高質量充分就業研究報告(2024)》顯示,截至2024年末,快手平臺直接或間接帶動4320萬個就業機會,催生了174個新職業類型。這些職業中包括電商直播操盤手、AI應用師、粉絲營銷師、直播投流師、助播、直播中控、生活服務體驗員等年輕人青睞的職業。
如今,一些頭部主播和細分賽道主播已經成為行業標志性人物,他們的成功不僅帶動了美妝、服飾等眾多品類的消費增長,還推動了直播運營師、選品師等配套職業的興起。
從演藝經紀到跨界網絡直播,再到3年前進入電商領域,朱娟這些年在不同賽道打拼。如今,她的樂魚傳媒公司在湖南省長沙市馬欄山眾創園扎了根。記者見到她時,朱娟正在公司的直播間里面試主播、中導、中臺、導播等崗位的求職者。
“公司主要進行帶貨直播和秀場直播,從一個新人到成熟主播的培訓期至少要3個月?!敝炀旮嬖V記者,直播行業人員流動率很高,很多年輕人都想干直播,但有的人對直播存在一定誤解。成為頭部主播并非一朝一夕,而是需要經年累月的努力。此外,主播也只是直播領域所需人才中的一小部分?!氨热?,一個小型直播團隊起碼需要主播、運營、主持、運營助理等7個人左右的配置,有的還需要服裝老師、化妝老師、舞蹈老師。這還不包括供應鏈上的重要崗位,相對而言,這些崗位需要的人更多?!敝炀暾f。
“作為數字經濟的典型代表,短視頻直播平臺近年來實現飛速發展,‘直播+’等豐富業態對就業產生了深遠影響?!敝袊嗣翊髮W中國就業與民生研究院副院長周廣肅表示。
拓展應用場景
“直播間的家人們,下一款產品是來自咱們寧夏的正宗中寧枸杞,顆粒均勻飽滿、肉質肥厚。”妝容精致的主播馬燕站在直播間的綠幕前,笑容自信、咬字清晰,不急不緩地介紹著手里的農產品。
馬燕的家在寧夏回族自治區永寧縣閩寧鎮附近的村莊。“我學歷不高,有3個孩子,原來的我非常膽小,不敢大聲說話。后來進入禾美電商就業幫扶車間,從最基礎的電腦操作開始,一步步學習接單、備貨、打包、貼單、直播帶貨,現在越來越熟練,收入提高了,人也更加自信了。”她說。
馬燕的變化離不開一個重要的人。2009年,從高校畢業的徐美佳到農村任職,成為一名“大學生村官”。在鄉鎮工作的4年間,徐美佳參與搬遷移民,對西海固這片土地產生了深厚感情。在2019年選擇返鄉創業時,她落戶到了閩寧鎮原隆村,用電商直播助農增收。如今,徐美佳的就業幫扶車間已有員工96人。
“我們結合農村經濟發展實際,利用閩寧協作的優勢資源,培育寧夏本土農民運營團隊。店鋪主要經營寧夏和福建兩省區的優質農產品,讓寧夏優品從鄉鎮車間走出去,同時也把八閩好物引進來帶給寧夏當地消費者,實現了農產品的雙向互通。我們在線下開設了實體店,讓大家能夠進店體驗商品,也通過電商向全國甚至全世界的朋友介紹寧夏、福建的優質農特產品?!毙烀兰颜f。
隨著直播技術的普及和應用場景的不斷拓展,直播行業通過重塑傳統業態的運營模式,催生出一系列新職業,為就業市場注入了新活力。從帶貨主播到直播運營師,從虛擬主播設計師到直播場景策劃師,這些新興職業正在推動電商、教育、文旅、醫療等多個行業的創新發展,成為數字經濟時代的就業新藍海。
“調研發現,多地區公共就業服務部門開始提供免費的直播運營職業技能培訓課程,涵蓋電商運營、短視頻制作、直播帶貨等領域。這種‘授人以漁’的方式,不僅幫助重點群體實現了就業,還為他們提供了長期職業發展的可能性?!敝軓V肅表示,短視頻直播平臺以自身的核心業務為基礎不斷輻射、賦能上下游產業與實體經濟,在推動高質量充分就業的過程中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教育領域,在線教育的興起使得在線講師和課程設計師成為熱門職業。在線講師通過直播平臺傳授知識,與學生實時互動,打破了傳統課堂的時空限制。課程設計師則負責設計符合線上教學特點的課程內容和互動環節,提升學習效果。一些頭部企業也在該領域發力。新東方、學而思等教育機構在轉型線上的過程中,培養了大批優秀在線講師;騰訊課堂、網易云課堂等平臺通過直播課程培養了諸多技能型人才。
在文旅行業,“直播+”模式催生了文旅策劃師等新職業。線上旅游平臺攜程、飛豬等創新業務模式,由文旅策劃師負責設計直播內容和互動環節,開展了一系列“云旅游”活動,在為景區帶來流量和收入的同時,也提升了觀眾的參與感。
在醫療領域,直播技術的應用推動健康科普主播和在線問診師等新職業興起。健康科普主播通過直播平臺向公眾普及醫學知識,增強公眾健康意識。在線問診師則為患者提供遠程醫療咨詢服務,緩解線下醫療資源壓力。北京協和醫院的多位醫生通過網絡平臺開展健康科普直播,吸引了大量觀眾。
隨著技術更新和場景創新,未來直播行業還將涌現出更多新職業。虛擬現實技術的普及可能會催生“VR直播設計師”,人工智能的發展則可能推動“AI直播助手”等職業的出現。這些新職業不僅為就業市場提供了更多機會,也將進一步推動各行業的數字化轉型和創新發展。
呼喚專精人才
直播行業的新職業具有廣闊市場前景和巨大潛力,但在實際發展過程中,也面臨著“成長的煩惱”。
盡管市場對直播行業新職業的需求呈現井噴式增長,大量求職者也有意愿加入其中,但人才供給相對不足已是事實。去年底發布的《網絡主播新職業發展報告》顯示,截至2023年12月,國內有1508萬人把網絡主播當成主業,預計到2025年,我國直播行業的人才缺口為1941.5萬人。
擔任面試官是朱娟日常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雖然當地通過零工市場、校園招聘等途徑幫助公司招新,朱娟自己也通過人力資源機構線上招人,但她坦言,“招到合適的人很難。以秀場主播為例,外在形象只是一方面,‘有趣的靈魂’才是最核心的硬實力,而這樣的人才‘萬里挑一’”。
“直播運營師這個崗位比較難招?!毙ち址际且晃粚W⒂陂L沙本地生活垂直領域的直播培訓師。她告訴記者,主播一般經歷7天的訓練就能夠初步達到開播門檻,一些技能崗位通過一段時間的訓練也能較快上手,“現在最缺的是運營人員,而這類崗位需要求職者在一個行業里長期沉淀”。
肖林芳以“三農”領域舉例,運營人員既要懂得一定的農業專業知識,也要知道怎樣通過互聯網把產品銷售出去,“遵義有個‘貴州三支花’組合,3位老奶奶樸實又認真的表演火爆出圈,但如果沒有背后核心運營團隊的支撐,是做不起來的”。
記者采訪發現,由于直播行業的新職業處于發展初期,職業標準尚未統一,不同企業對同一崗位的職責要求和能力標準存在較大差異。有的企業可能更注重運營師的市場推廣能力,而有的企業則更強調其數據分析能力。這也導致部分從業者的職業發展路徑不清晰,不知道該朝著哪個方向提升能力。例如,有直播運營師在跳槽時發現,其在原企業積累的經驗和技能在新企業中并不完全適用,需要重新學習和適應新的職責要求和能力標準,這無疑增加了從業者的職業發展成本。
由于無法及時招到足夠數量的優質直播運營師和直播內容策劃師等專業人才,一些直播活動和項目無法達到預期效果。AI時代的到來,也使直播技術工程師等崗位的缺工現象愈加突出,一些新興平臺的技術升級和優化進程受阻,影響了用戶體驗。
提高直播行業新職業的含金量,已經成為促進行業規范健康發展、實現長久繁榮的重要課題。
在肖林芳看來,直播行業有很強的工具屬性,應通過加強人才培養、統一職業標準、完善培訓體系、加強職業保障等,幫助年輕人更好掌握直播這個“工具”,不斷提高技能水平,在直播間抓住數字經濟新機遇。
“要構建新職業培育體系,提升青年就業能力。”中國人事科學研究院研究員余興安建議,應由有關部門牽頭,聯合短視頻直播平臺企業制定短視頻直播新職業能力標準,開發短視頻運營、直播電商等專項培訓課程,推動職業院校開設數字內容創作、直播供應鏈管理等專業,推廣“平臺+院校+企業”訂單式培養模式。
在職業技能培訓方面,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職業能力建設司副司長、一級巡視員王曉君介紹,2025年,將聚焦農民工、高校畢業生、就業困難人員等重點群體,圍繞康養托育、先進制造、現代服務、新職業等重點領域,組織實施項目化職業技能培訓。發揮政府、行業、企業、院校等各方合力,推行“崗位需要+技能培訓+技能評價+就業服務”的項目化培訓模式,進一步提升職業技能培訓促進就業的針對性和有效性。這些措施將使包括直播行業在內的眾多新興領域受益。
與此同時,職業標準認定也在陸續推進過程中。自2018年人社部啟動新職業征集工作以來,各方面申報的新職業數量逐年增多。2022年版國家職業分類大典已收錄168個新職業。2023年10月,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面向社會公開征集新一批新職業,共收到建議書430余份。
去年,多個直播行業新職業、新工種被納入國家職業分類大典。近期發布的《網絡表演(直播與短視頻)主播職業能力劃分要求》團體標準,在國內首次構建起涵蓋知識、技能、品德的職業主播評價模型。專家表示,為主播等直播行業新職業的發展提供科學指引已成為社會共識,只有通過構建標準化和規范化體系,才能形成良性競爭,推動直播領域整體創新。
本報記者 敖 蓉 孫慶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