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第41次南極考察隊在完成南極阿蒙森海和羅斯海海域的大洋考察作業之后,再次回到我國第五座南極考察站——秦嶺站。
總臺央視記者 王楠:時隔兩個月,中國第41次南極考察隊乘坐“雪龍2”號,再次來到秦嶺站,在這里,將接回51名度夏的秦嶺站隊員,同時,還有43人將留下,第一次進行秦嶺站的越冬。現在,南極已經開始進入秋冬季,和去年12月底相比,戶外最高溫度已經下降了10攝氏度左右,經過隊員們的努力,整個秦嶺站已經有了巨大的變化。
2024年11月18日,秦嶺站度夏任務建設啟動時,除了主站區、生活區和停機坪外,四周是空蕩蕩的砂石地。
今年2月3日,秦嶺站室外任務收尾階段,最明顯的變化在山頂,整齊排列的太陽能光伏板、風力發電機、氫能設施,白色的衛星地面站,以及連接主站區和配套設施區的室外綜合管網,室外建設已經初具規模。
今年2月22日,秦嶺站度夏人員撤站前,整個站區已經被皚皚的白雪覆蓋,本次度夏期間的室外建設任務順利完成。
關維來自秦嶺站的設計團隊,度夏期間主要負責現場巡查,確保建設按圖紙施工,以及針對現場情況,優化設計空間等。
中國第41次南極考察隊隊員 關維:這次度夏的任務主要以室外配套設施為主,室外的建設滿足也符合我們對于整個站區的規劃,能夠體現出我們的設計意圖,保障秦嶺站首次越冬能夠順利完成。
秦嶺站新能源發電區域基本建成
在秦嶺站海拔最高的山頂區域,和此前忙碌的工地相比,現在這里已經非常安靜。藍色的集裝箱是氫能機房,白色的罐體是儲氫罐;26組光伏陣列和10臺風力發電機在不遠處依序排開,風機正在快速旋轉,再加上多組配套設施,構成了秦嶺站的新能源區域。
秦嶺站室外綜合管網建成
不光是能源,管網也有了較大變化。去年12月,隊員們還在進行室外綜合管網的施工建設,而現在,包括電纜和給排水在內的不同功能管線,已經集納在室外綜合管網的管道中,敷設在了約1700米的橋架上。無論是從山頂的新能源區到秦嶺站主站區,還是從主站區到海邊取水口,室外綜合管網構成了秦嶺站正常運行的“生命線”。
中國南極秦嶺站站長 王哲超:我們度夏期間,主要就是完成了新能源、通信以及室內海水淡化、污水處理,還有取水口工程,這些都是為了保證越冬的一些基本設施。這些工作的順利調試和運行,才能夠保證后續的工作,也為后續考察站常規運行打下了一個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