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杜雨萌
“我們將制定公共信用信息授權運營管理辦法,依法依規向信用服務機構開放信用信息,有效培育信用市場,發展壯大信用經濟。”4月2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李春臨在國新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說。
信用信息是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工作的基礎。據李春臨介紹,目前,我國已經建立了全國一體化融資信用服務平臺網絡,在國家層面實現了包括企業登記注冊、納稅、社保、住房公積金等在內的74項關鍵涉企信用信息的機制化歸集共享,支持接入平臺網絡的金融機構經授權查詢使用有關信息。
對于一直制約民營中小微企業健康持續發展的融資難融資貴問題,李春臨表示,截至2025年2月末,銀行機構通過全國一體化融資信用服務平臺網絡累計發放貸款37.3萬億元。其中,信用貸款9.4萬億元,有力滿足了民營中小微企業融資需求。
中國人民銀行征信管理局局長任詠梅補充表示,為進一步緩解中小微企業因缺乏抵押擔保導致的融資難、融資貴問題,人民銀行征信中心依法建設了動產融資統一登記公示系統,面向社會提供七大類、多種動產和權利擔保的統一登記和查詢服務,進一步提高了擔保交易的效率和透明度,提升了中小微企業融資的可得性和便利度。截至2024年末,登記系統已累計辦理各類登記4400萬筆,提供查詢服務2.6億次。
此外,人民銀行征信中心不斷拓展基礎征信服務,創新搭建了全國中小微企業資金流信用信息共享平臺,該平臺已于2024年10月正式上線運行,資金流信息平臺通過為中小微企業建立資金流信用檔案,幫助金融機構為缺乏信貸記錄的中小微企業提供首次貸和信用貸。截至2024年末,資金流信息平臺已為5600萬戶企業和個體工商戶建立了信用檔案,覆蓋資金流賬戶8800萬個。
任詠梅表示,下一步,人民銀行將繼續踐行“征信為民”理念,持續推動公共征信系統擴容提質增效,進一步夯實征信服務主渠道作用:一是建強系統,不斷拓展金融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的覆蓋范圍,依法推動證券、保險領域的金融信用信息歸集共享,創新研發多元化征信產品,滿足更多場景的征信服務需求。二是做優服務,加強以用戶為中心的服務渠道建設,進一步完善征信中心自助查詢機、APP和商業銀行網銀等“線上+線下”一體化征信服務網絡,為社會公眾提供更加高效便捷的征信服務。三是保障安全,強化數據庫安全保障能力建設,建立完善數據全生命周期的安全治理機制,利用前沿技術提升數據安全防護水平,打造安全、穩定、高效的金融基礎設施。
健全社會信用體系,對于提高小微企業的融資可得性具有重要作用。據國家金融監管總局普惠金融司司長蔣平介紹,截至2025年2月末,全國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余額33.9萬億元,同比增速12.6%,較各項貸款增速高5.7個百分點。其中,信用貸款余額9.4萬億元,同比增速25.8%,信用貸占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的比重達到了27.6%,較上年同期上升了2.9個百分點,這個比重也是逐年上升的。2025年前兩個月,全國新發放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平均利率4.03%,較2024年下降了0.33個百分點,2018年以來累計下降3.9個百分點。
蔣平表示,下一步,國家金融監管總局將按照“保量、提質、穩價、優結構”的總體目標,繼續會同國家發展改革委做深做實“支持小微企業融資協調工作機制”,推動加大信息共享力度,引導金融機構精準對接,保持小微企業貸款投放力度,提升貸款質量,科學合理確定貸款利率,優化貸款業務結構,加大首貸、續貸、信用貸的支持力度,更好滿足守信小微企業的融資需求。
從交通運輸領域來看,信用對于實現綜合交通運輸的信息互通、管理優化、區域協同,提升綜合交通運輸治理能力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
交通運輸部政策研究室主任劉鵬飛表示,下一步,交通運輸部將進一步規范重點領域的信用評價,拓展信用評價的適用范圍,優化評價標準,堅持定期評價與動態評價相結合,鼓勵各級交通運輸主管部門開展大件運輸企業、道路客貨運輸企業、機動車維修企業、駕駛員培訓機構、船舶過閘等領域專項信用評價。
值得一提的是,作為社會信用體系的一項重要制度安排,信用修復是經營主體和人民群眾十分關注的一個問題。
“我們注意到,一些第三方機構信用信息更新不及時,甚至要求有償修復,還有一些不法分子通過謊稱能夠‘提前修復’大肆斂財。”李春臨表示,信用修復是政府向企業提供的公共服務,不會以任何形式收取任何費用。下一步,國家發展改革委將配合相關部門加強對第三方機構的監管,嚴厲打擊信用修復領域違法違規行為,營造良好的信用修復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