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一步完善科技企業發現培育、識別篩選和IPO支持機制”“增強對未盈利科技型企業發行上市的包容度”“支持境外已上市科技企業回歸”……
4月初,一場由證監會黨委書記、主席吳清牽頭召開的專題座談會,在科技圈子里引起較大關注。
這場以“深化資本市場投融資綜合改革民營科技企業座談會”為名的交流,囊括了集成電路、新能源汽車、智能制造、新材料、商業航天、網絡經濟等不同領域的民營科技企業代表,并通過這些代表們的具體建議,傳遞出加快推進新一輪資本市場改革開放、完善全鏈條全生命周期的多層次市場服務體系、加力支持優質民營科技企業做強做優做大的信號。我國資本市場的“科技敘事”,在服務實體經濟向新、向智、向實中,站在了推動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位置上。
向新:更好服務產業創新?
3月28日,北京昂瑞微電子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昂瑞微”)首次公開發行股票并在科創板上市獲上海證券交易所受理。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受理顯示出資本市場助力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制度包容性持續深化——截至2024年末,昂瑞微雖未實現盈利,但擁有56項境內發明專利,1項境外發明專利,合計57項發明專利,其中52項專利應用于公司的主營業務。2022年至2024年,昂瑞微研發投入累計為9.8億元,占近三年累計營業收入的比例為20.77%。
助力具有關鍵核心技術、市場潛力大、科創屬性突出的未盈利科技型企業上市,是資本市場支持新質生產力的一個縮影。
事實上,不僅2024年6月發布的“科八條”提出“提升制度包容性”,今年2月證監會發布的《關于資本市場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實施意見》,提出要強化資本市場在促進資本形成、優化資源配置等方面的功能,推動要素資源向科技創新、先進制造、綠色低碳、普惠民生等重大戰略、重點領域、薄弱環節集聚。
到了今年3月,一方面吳清在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經濟主題記者會上表示,對于未盈利企業上市等,希望各個方面給予更多包容和理解,一起為新質生產力發展營造更加健康良好的市場環境和創新生態。另一方面,3月11日,證監會黨委召開的擴大會議提出,在支持科技創新和新質生產力發展上持續加力,增強制度包容性、適應性,支持優質未盈利科技企業發行上市,穩妥恢復科創板第五套標準適用,盡快推出具有示范意義的典型案例,更好促進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
南開大學金融發展研究院院長田利輝向記者表示,科創板受理未盈利科技企業上市既是政策包容性提升,也是強化資本市場“硬科技”導向,凸顯對“卡脖子”技術企業的戰略支持,以更大包容性培育新質生產力,這展現出我國資本市場正通過制度創新、工具迭代、生態協同,推動實現科技自立自強與資本效率提升的雙重目標,加速向“科技—產業—金融”良性循環演進。
向智:技術驅動新增長點
Wind資訊數據顯示,截至4月10日,A股共有1244家上市公司發布了2024年年報。值得一提的是,消費電子、半導體、機械設備、有色金屬及汽車行業等領域的上市公司去年業績表現尤為亮眼。
從業績增長原因來看,多家公司談及創新研發對業績的拉動作用,其中研發驅動、技術迭代、新品銷量等成為助推業績增長的關鍵。
以科創50指數公司為例,截至4月10日,科創50指數18家成分股公司披露年報,合計營收2255.99億元,同比增長12%;凈利潤224.74億元,同比增長36%,以穩健業績、技術突破及全球化布局,鞏固科技創新“壓艙石”戰略地位,凸顯科技頭部企業對市場和行業的引領作用。
此外,上述18家已披露年報公司2024年研發投入248.11億元,同比增長13%,近九成研發投入增加,研發強度中位數達11.78%。
其中,半導體設備龍頭海光信息營收破90億元,同比增長 52.4%;天岳先進推出業內首款12英寸碳化硅襯底,營收17.68億元,增長41%,凈利潤1.79億元,增長492%,引領第三代半導體“換道超車”。
面對國際挑戰,企業以技術輸出破局,前述18家公司海外營收281.67 億元,同比增長52%。比如,中控技術構建覆蓋50國的全球化網絡,2024年海外收入7.49億元,增長超118%,占比升至8.25%,中標沙特海水淡化項目等國際大單;瀾起科技主導DDR5內存接口芯片國際標準,技術方案被全球廠商采用。
“從上市公司結構看,高新技術企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在資本市場中的占比逐漸提高。從資源配置效率看,資本市場引導資源向科技創新領域集聚,推動了科技與產業的深度融合。從創新能力提升看,資本市場的支持促進了企業的研發創新和技術創新,推動了我國科技實力的整體提升。”田利輝告訴記者,目前,我國科創板“硬科技”、創業板“三創四新”、北交所“專精特新”的格局已形成,資本市場“含科量”顯著。
向實:構建全生命周期服務
4月10日,深圳證券交易所上市大廳迎來樂聚、眾擎、優必選等具身智能產業鏈代表企業,以及同機器人產業鏈密切相關的上下游產業鏈代表。比如,華為、騰訊、美的集團、海康威視等上市公司,國家人工智能產業投資基金、深創投等投資機構和香港中文大學(深圳)、鵬城實驗室等科研院所。
在近期全球市場波動加劇的情況下,這些科技企業匯聚一起,和深交所一起舉辦了具身智能產業化發展座談會,不僅展現了市場各方“集中精力辦好自己的事”的戰略定力,也釋放出資本市場和耐心資本加碼支持未來產業的信號。
信號背后,我國資本市場正在為科創企業構建起上市融資、并購重組、債券產品、科技成果轉化、投融資路演等全鏈條服務。
事實上,完善全鏈條全生命周期的多層次市場服務體系一直是資本市場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一環。
早在2023年6月16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通過的《加大力度支持科技型企業融資行動方案》,就強調要引導金融機構為科技型企業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多元化接力式金融服務。去年4月19日,證監會就發布了《資本市場服務科技企業高水平發展的十六項措施》,從上市融資、并購重組、債券發行、私募投資等全方位對科技企業提供支持性舉措,進一步健全資本市場功能。
此外,證監會還通過實施“并購六條”,支持上市公司圍繞產業轉型升級、強鏈補鏈等實施并購重組;引導私募股權創投基金投早、投小、投長期、投硬科技,暢通多元化退出渠道,拓寬資金來源,促進“募投管退”良性循環;加大多層次債券市場對科技創新的支持力度,優化科創債發行注冊流程,支持新型基礎設施等領域項目發行不動產投資信托基金(REITs),構建起與科創企業發展相適應的服務機制。
田利輝認為,我國資本市場對科創企業全生命周期的服務,不僅覆蓋企業成長各階段的融資支持,還提升中介機構服務能力,優化監管與市場生態。
具體來看,田利輝表示,早期需要發展私募股權市場,擴大“專精特新”專板;中期需要推動并購重組和股權激勵,優化員工持股計劃稅收政策;后期需要推進債券融資和跨境資本對接,試點科創板與港股通互聯互通。中介服務上,推動投行專業化轉型,建立行業組深耕模式,提供技術盡調、專利評估增值服務。監管上,可以完善退市銜接機制,對技術路線失敗但具備社會價值的企業,探索轉板至區域股權市場或破產重整通道;完善科創指數體系,推出更多細分領域指數,引導被動資金精準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