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北邯鄲,運達儲能設備生產基地,一個個外形酷似冰箱的戶外儲能柜正在集中出庫,這些“超級充電寶”采用半固態電解質技術,為電池鑄就一層“防泄控熱”的“盔甲”。
“團隊研發的半固態戶外柜,通過了針刺、短路、過充三重測試驗證,以‘不熱擴散、不起火、不爆炸’的‘三不’特性,為工商業場景提供可靠的儲能方案。”設備生產基地相關負責人介紹。
國家能源局發布數據顯示,2024年,新型儲能保持快速發展態勢,裝機規模突破7000萬千瓦。截至2024年底,全國已建成投運新型儲能項目累計裝機規模達7376萬千瓦,同比增長超過130%。平均儲能時長2.3小時,較2023年底增加約0.2小時。
此前,工業和信息化部等八部門印發《新型儲能制造業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方案提出新型儲能技術創新行動,鼓勵發展多元化新型儲能本體技術,支持突破高效集成和智慧調控技術,重點攻關全生命周期多維度安全技術。
近年來,伴隨著風能、太陽能等新能源的快速發展,其間歇性、波動性對電網安全的影響越發凸顯。“儲能系統就像‘充電寶’,可以把富余的電能儲存起來,在用電高峰時放電,既能促進風電、光伏等新能源的開發消納,也能調峰調頻提高電力系統的靈活性。”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教授孫傳旺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
孫傳旺表示,發展新型儲能的價值意義涵蓋能源穩定、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三個方面。
一是通過創新性的自平衡算法與智能負荷響應架構,優化能源供需的動態耦合關系,顯著提升新型電力系統的韌性與調控能力。
二是借助其長儲能周期、高轉換效率、低碳排放等特征,在迭代與推廣應用過程中,有效帶動我國新能源產業并網等技術創新研發能力。
三是發揮其經濟附加值高、產業鏈長等優勢,助力催生能源共享等新業態、打造經濟新增長點,并帶動產業鏈協調升級。
發展新型儲能,技術創新是關鍵。鋰離子電池儲能單站規模不斷提高,300兆瓦等級壓縮空氣儲能、100兆瓦等級液流電池儲能、十兆瓦級飛輪儲能項目陸續并網運行,重力儲能、液態空氣儲能、超級電容器儲能等新技術加速落地……我國新型儲能技術不斷取得創新突破。
技術突破的同時,產業化發展體系也需進一步完善。加速科技轉化,讓新質生產力釋放發展動力。
“儲能的產業化要解決‘如何賣電’的問題,而電力交易系統就是儲能項目的盈利中樞,是支撐現代電力市場運行的核心技術平臺。”運達智儲相關負責人介紹,團隊通過數字化手段,實現電力資源的優化配置和市場的高效運作。
“基于云計算、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構建,整合氣象、負荷、價格等多維數據,可以完成市場預測和交易策略優化,自動化完成交易結算和財務對賬,降低人工成本30%以上,從而為發電企業、電網公司、售電主體及儲能運營商提供全流程電力交易服務。”上述負責人表示。
未來,如何發揮好新型儲能“用武之處”,推動我國新能源行業發展行穩致遠?
孫傳旺認為,要以“電源側-電網側-用戶側”三位一體架構發展新型儲能,推動能源生產、傳輸與消費模式向高效、低碳、智能化方向深度演進。
“在電源側,要運用儲能系統作為可再生能源規模化并網的‘穩定器’,憑借毫秒級實時響應調峰填谷,大幅提升新能源場站輸出電能的可控性與可預測性;在電網側,要基于超級電容高頻次、低衰減的技術特性,構建電網安全經濟運行的‘調節閥’,優化電網暫態穩定裕度;在用戶側,要采用分布式儲能及智能家庭儲能系統作為多元化用能需求的‘智控端’,并與充電樁、智慧樓宇結合,實現負荷側柔性資源聚合,推動終端用能模式從‘被動消納’向‘主動參與’轉變。”孫傳旺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