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中國抵御外部沖擊的科技密碼
開欄的話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了解科技,才能了解國家發展的底氣從何而來;讀懂創新,才能讀懂向“新”而行的邏輯指向何處。加快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是曠日持久、天翻地覆的山河巨變,也是無處不在、潤物無聲的時光寄語。那些不斷涌現的新成果、新現象、新熱點、新趨勢,到底會對我們的生活產生怎樣的改變?又會給經濟發展帶來哪些影響?本報推出“科技新觀察”欄目,從科技創新一線的火熱實踐中,從權威專家的深入解析里,為讀者尋找答案。今日起刊發首個系列,為您解密抵御外部沖擊的硬核支撐。
◎本報記者
近一段時間,美國政府所謂“對等關稅”政策反復無常。與之相對,中方立場堅定而明確:談,大門敞開;打,奉陪到底。
中國底氣何來?百年大變局,科技創新是關鍵變量,也是中國經濟抵御外部沖擊的硬核支撐。
在8年貿易戰的淬煉中,中國經濟始終向“新”而行,創新發展動能日益強勁。國際觀察人士感嘆:當美國加倍征收關稅時,中國在開設更多研發園區,大力推進人工智能驅動的創新,“在中國看到了未來的樣子”。
面對外部沖擊和各種不確定性,中國心中有數、手上有招。連日來,科技日報記者走訪各地企業、高校,深入創新一線,探尋中國抵御外部沖擊的科技密碼。
技術突圍:“卡脖子”變身“殺手锏”
在位于湖北鄂州的華工科技智能制造產業園葛店園區生產車間,三維五軸激光切割機械臂靈動揮舞,一道道弧線劃過,鋼花四濺。華工科技董事長馬新強指著機械臂向記者介紹:“現在我們只用43秒,就可以焊接完一臺新能源汽車車身,這是目前汽車整車焊接行業的最快速度?!?/p>
過去,全球三維五軸激光切割機市場主要被國外企業壟斷。一顆小小的螺絲釘,曾是華工科技發展路上的“絆腳石”。
在馬新強辦公室的書柜里,擺放著一塊書本大小的透明亞克力,中間鑲嵌著一顆小螺絲?!斑@是固定激光設備的螺絲,3美元一顆,當時我們無法生產。我留著它,就是要時刻警醒,曾經因技術受制于人,我們在基礎零部件上付出了高昂代價。我們必須傾盡全力自主研發,絕不讓一顆小小螺絲釘再成為‘攔路虎’。”馬新強說。
經過多年研發攻關,華工科技將曾經的“卡脖子”變成了如今的“殺手锏”。其推出的第五代三維五軸激光切割智能裝備,代表著目前全球激光數控機床的最高技術水平。近年來,華工科技激光裝備類產品在海外業務保持60%以上增速,實現歐洲市場全覆蓋。
有的企業“填空白”,有的企業“鍛長板”。
作為“工業維生素”,稀土是航空航天部件、機器人及智能制造等戰略性產業的關鍵原材料支撐。中國是世界最大稀土生產國和出口國,當前中國稀土企業正在大力推動產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方向發展。
在江西贛州,稀土新材料及應用先進制造業聚鏈成群,產業規模達千億元。作為行業龍頭企業,中國稀土集團沒有“躺在功勞簿上睡大覺”,而是以強烈憂患意識尋求轉型升級。
“建設稀土強國,迫切需要大力推進綠色化、高質化、高效化加工制造,加快形成合理開發、有序生產、高效利用、技術先進、集約發展的產業格局,做全球稀土產業發展引領者。我們有責任也有信心?!敝袊⊥良瘓F黨委書記、董事長劉雷云說。
實驗室里的技術攻關、生產車間里的轉型探索……千千萬萬創新主體的努力,標注了創新中國的全新坐標:《國家創新指數報告2024》顯示,2024年,中國國家創新指數綜合排名世界第十位,是10余年來進步最快的國家。
“當前,面對外部挑戰沖擊,中國科技界和產業界更要保持戰略定力,主動謀劃,將危機轉化為推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轉機。”清華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戰略新興產業研究中心主任吳金希說。
政策協同:“關鍵變量”成為“最大增量”
在蘇州納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納微科技”)實驗室,顯微鏡下,一串串球狀顆粒遇到水后,瞬間四散開來,獨立分布在玻璃片上,這便是納米微球。1克微球表面積攤開有一個足球場那么大。就是這些小小微球,支撐起新型材料、生物醫藥、電子工程等多個領域的研發和應用。
納微科技董事長江必旺告訴記者,這項技術過去一直被國外企業壟斷。納微科技的產品一上市,國外企業產品應聲降價90%。
納微科技的創新創業之路,離不開蘇州工業園區的政策賦能。2006年,蘇州工業園區化身“天使投資人”,率先“押注”納米技術,引進建立中國科學院蘇州納米技術與納米仿生研究所。2010年,蘇州工業園區在全國率先把納米技術應用作為區域戰略性新興產業。2014年,世界首個集材料生長、器件加工、測試分析于一體的納米領域大科學裝置——納米真空互聯綜合實驗站在蘇州工業園區啟動建設。如今,該園區已成為世界八大納米產業集聚區之一。
像蘇州工業園區這樣的“天使投資人”不勝枚舉。
今天的中國,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思想高度統一,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科技創新蔚然成風。近年來,從中央到地方,一系列同向發力的“硬核”政策產生“共振效應”,按下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快進鍵”,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為中國經濟抵御外部風浪保駕護航。
《關于推動未來產業創新發展的實施意見》印發,為發展未來產業繪制清晰“路線圖”;“兩新”政策持續加力擴圍,激發消費活力與投資增長新動能;《關于扎實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的工作方案》出臺,引導金融活水澆灌科技創新……各部門密集推出一系列政策,彰顯中國“集中精力辦好自己的事”的戰略定力。
《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條例》施行,為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搭建“四梁八柱”;深圳提出設立人工智能和機器人產業基金;合肥拿出“真金白銀”支持“科大硅谷”建設,向全球招募合伙人……各地政策持續出臺,將科技創新這個“關鍵變量”轉化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最大增量”。
上下同欲者勝。在很多國際觀察人士看來,能將頂層的戰略概念轉化為基層的具體行動,正是中國的制度優勢所在。德國漢學家韓博天認為,與美國相比,“中國很有可能是更有韌性的一方”。
生態重塑:“單點突破”邁向“系統提升”
兩只機械臂擺開架勢,從一旁的收納筐中夾出凌亂的衣服后,先將其抖松、攤平在桌子上,再有條不紊地折疊……近日,在杭州蕭山舉行的一場路演活動上,千尋智能(杭州)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千尋智能”)董事、具身智能數據中心總經理孫榮毅分享了一段機器人疊衣服視頻?!皺C器人所有動作均由神經網絡自動生成,無遙控錄播?!睂O榮毅說。
在具身智能機器人領域,以Physical Intelligence(物理智能)為代表的美國企業在復雜任務執行上具有先發優勢,較早攻克了機器人領域的柔性物體長程操作難題。成立于2024年初的千尋智能奮起直追,基于其自研的視覺語言動作模型,于今年3月實現突破。
“在市場化前景方面,中國具身智能公司更強調場景導向、快速落地和成本控制,依托政策支持和產業集群,能夠實現技術到產品的短周期轉化?!睂τ诠疚磥戆l展,孫榮毅充滿信心。
如今,千尋智能已具備“AI+機器人”全棧技術能力,在新能源電池、物流、餐飲、康養等領域80個以上場景完成調研和布局。
良好的創新生態,讓中國成為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的最佳應用場景。從技術的“單點突破”到人才資源、產業集群等諸多要素的“系統提升”,一片片創新森林在中國茁壯成長。
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加快推進——
深圳大學創新推出“院士班”,由院士當班主任、科技名企總裁當導師的本科生培養模式,幫助學生早進實驗室、早進團隊、早進課題、早進科技前沿。
類似探索還有很多。對中國巨大的人才紅利,外媒評價稱,有如此多科學、技術、工程、數學(STEM)專業畢業生的國家,能在解決任何技術問題上投入比任何其他國家更多的人才。
產業鏈供應鏈韌性不斷增強——
長三角,中國經濟發展最活躍、開放程度最高、創新能力最強的區域之一。從“單打獨斗”到“鏈式協同”,長三角產業版圖加速重構。上海發揮國際金融中心優勢,為生物醫藥、集成電路等硬科技企業注入資本活水;浙江以杭州數字經濟、寧波“專精特新”為引擎,打造全球數字貿易中心;江蘇聚焦新能源裝備、高端船舶制造,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制造業基地;安徽瞄準新能源汽車全產業鏈,建設萬億級產業集群。四省市共建長三角工業互聯網平臺,推動超1000家企業“上云用數”,讓智能制造從“盆景”變為“風景”。
創新鏈產業鏈無縫對接——
在合肥高新區,科大國盾量子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國盾量子”)的研發人員近日忙著測試新一代千比特超導量子計算測控系統。作為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量子技術成果轉化平臺,國盾量子一直堅持“以科研帶動產業、以產業反哺科研”,助力我國站穩量子科技國際第一梯隊。
“公司將攜手合作伙伴構建共贏‘量子+’‘+量子’產業生態,讓量子技術早日服務于千行百業、千家萬戶?!眹芰孔佣麻L應勇表示。
一片片創新森林生機盎然,必將孕育更多“從0到1”“從1到100”的突破?!拔覈凶銐虼笫袌隹臻g來涵育滋養新技術、新產業,美國的遏制打壓只會加速推動我國向中高端產業鏈躍升?!闭憬髮W中國科教戰略研究院副研究員李飛說。
(記者毛莉 吳純新 魏依晨 張曄 江耘 羅云鵬 洪敬譜 王春 朱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