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4月27日電 (記者杜燕飛)人工智能(AI)為金融行業轉型升級帶來了哪些變革?在近期由廣州市委金融委員會辦公室等部門舉辦的“雙向奔赴 雙向賦能——2025年廣州市人工智能與現代金融產融對接活動”上,參會嘉賓表示,AI技術的運用有助于拓展金融服務覆蓋面,讓服務變得更加智能化、個性化和定制化。與此同時,數據安全等問題呼喚新的治理模式。
在活動上,人民銀行原副行長李東榮表示,在金融五大篇文章中,數字金融是助力金融其他四篇文章的紐帶和助推器,其關鍵驅動力為數據要素和數字技術。在大模型等新技術的推動下,我國數字金融正在向智能化方向發展。
李東榮說,要加強數字信用信息等基礎設施建設,促進數據合規高效流通使用,提升對物聯網、區塊鏈、大數據等技術的應用,不斷增強數據治理能力,金融機構應持續推進自身的數字化轉型。
對于人工智能(AI)技術在金融領域的應用,奇富科技CEO吳海生認為,大模型的應用迎來了爆發期,這將加速AI在金融領域的滲透。我國在數據要素儲備與人才密度上具備優勢,這使得“AI+金融”的探索進一步領先。AI技術在業務中的充分應用,需要建立規模化的技術團隊,在數據、知識庫、金融業務理解等方面不斷積累,提供解決金融行業痛點的產品。
圍繞新技術應用的潛力,參會嘉賓表示,找準場景、集中資源、智能體率先破局是發力的重點。未來5至10年,信貸審批領域將迎來更為深刻的變革,AI智能體與金融業務的深度融合將全面重構銀行的管理和運營模式。在客戶識別、經營洞察、信審建模與合規守護等環節,實現類專家級智能響應,具備在高頻變化、強規則約束環境下持續演化與協同增益的能力。
在會議上,中國人民大學普惠金融研究院首席經濟學家莫秀根發布的《金融科技平臺對傳統金融行業的影響研究》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顯示,金融科技平臺對傳統金融行業的影響,首先是降低信息不對稱,擴寬普惠金融服務邊界;其次是變革金融服務方式,提升行業效率;三是創新服務模式,提升服務體驗;四是擴寬信貸供給,完善多層次生態;五是服務普惠群體,實現社會經濟發展目標。
《報告》認為,金融行業在細化分工的趨勢下形成了數字金融產業鏈。作為產業鏈中發揮重要功能的一環,金融科技平臺將專注于自身的金融科技優勢。通過向金融機構提供業務關鍵環節的解決方案,賦能金融機構開展個人消費貸、個人經營貸和小微經營貸業務,賦能金融機構服務實體經濟的質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