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3年10月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提出“數字金融”等“五篇大文章”以來,我國金融業將其作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方向,聚焦服務國家重大戰略和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形成五大領域的系統性支持框架。
近期,由世界互聯網大會主辦、香港特區政府承辦的2025年首屆世界互聯網大會亞太峰會上,中國平安董事會秘書兼品牌總監盛瑞生表示,中國平安以“綜合金融+醫療養老”雙輪驅動為核心,積極探索政策導向與技術創新的深度融合,開啟全面數字化轉型。深入實施數字化運營、數字化經營、數字化管理的“三數工程”,用全場景數字化賦能綜合金融、醫療養老、行業機構。
數字化運營:技術賦能效率革命
在深圳一工業園區,小微企業主李先生申請貸款時體驗了“AI投資信貸風控系統”。該系統基于知識圖譜技術,實時分析企業上下游交易、納稅記錄等數據,用10分鐘完成授信審批,款項當天到賬。
服務的高效率也體現在“智能閃賠”上,車主張女士在交通事故后,通過手機APP上傳車輛損傷照片,AI系統完成定損并啟動理賠,全程不到5分鐘。“過去定損要等查勘員現場處理,現在動動手指就解決了。”張女士說。
數字化運營是金融業提質增效的基石。盛瑞生介紹,公司建立起端到端智能化系統,提升客戶服務體驗、網絡安全及風控能力。比如,AI風控針對企業信貸和投資風控難等問題,研發基于企業知識圖譜的投資信貸風控系統,覆蓋全國近1億企業和個體工商戶,有效預警違約風險。
數字化管理:激活數據要素驅動力
數字化管理是釋放金融數據價值的關鍵。2024年11月,中國人民銀行等7部門聯合印發的《推動數字金融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提出,以數據要素和數字技術為關鍵驅動,加快推進金融機構數字化轉型,提高金融服務的便利性和競爭力。
對此,中國平安構建起數據中臺和技術底座,搭建了通用模型、垂域模型和應用模型三層大模型體系,通過整合多用戶、多場景的數據資源,實現管理的智能化和精細化。
其中,“平安醫家人”醫生工作臺和“平安醫博通”多模態大模型,打造出12個系列業務模型群,實現AI賦能醫療全流程業務場景,助力平安的家醫服務效能提升約30%。自主研發的AI輔助診療系統,包括智能重癥監控、AI智能輔助問診、合理用藥監測、智能醫療安全監控四大板塊,目前已覆蓋超過 2000 種疾病的診斷知識。打造的AI健康管理師,有效提升用戶慢病管理效率和依從性,AI助力慢病管理改善率達90%。
數字化經營:打造AI金融服務解決方案
持續推進的數字金融創新,正通過金融機構將金融服務嵌入工業互聯網、“人工智能+產業”等數字化場景,助力數字經濟核心產業發展和產業數字化轉型。
業界人士表示,金融機構正搭建數字化金融服務平臺,圍繞重大項目、重點企業和重要產業鏈,加強場景聚合、生態對接,實現“一站式”金融服務,不斷拓展業務邊界。
其中,中國平安通過數據分析和人工智能技術,實現了“先知、先覺、先行”的經營策略,推動業務的創新發展。金融壹賬通董事長兼CEO陳當陽介紹,金融壹賬通對內服務平安產險、平安壽險、平安銀行等數十家子公司,為平安集團及各子公司的數字化轉型提供技術支撐;對外,將沉淀的數字技術應用賦能外部企業,已覆蓋100%國有銀行和股份制銀行、99%的城商行、65%的財產險公司,境外服務20個國家及地區、197家境外金融機構。
從數據共享激活要素價值,到AI風控筑牢安全底線,再到場景創新服務千行百業,金融業正在系統推進數字化轉型。隨著《金融“五篇大文章”總體統計制度》等政策深入推進,金融正在服務國家戰略、推動高質量發展上書寫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