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資源是事關國計民生的基礎性自然資源和戰略性經濟資源,是生態環境的控制性要素。
近日,水利部聯合工業和信息化部、住房城鄉建設部、農業農村部、市場監管總局印發《關于全面構建節水制度政策體系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建立健全農業節水增效、工業節水減排、城鎮節水降損“三大領域”制度體系。
“《意見》的制定和實施,對于全面提升水資源利用效率,促進水資源可持續利用和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具有戰略意義,破解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水資源制約問題。”水利部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張旺說。
張旺表示,《意見》通過全面建立和實施農業節水增效、工業節水減排、城鎮節水降損等節水制度政策體系,嚴格控制用水總量和用水強度,實現到2030年萬元GDP用水量和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較2025年下降10%以上,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提高到0.6以上,非常規水利用規模達到300億立方米以上。到2035年,全面提升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能力,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將有效緩解水資源供需矛盾,提高水資源承載能力,從根本上解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的水資源短缺制約和水安全保障問題。
農業是用水大戶,2023年農業用水占全社會用水總量的62.2%,農業節水的潛力巨大。
張旺認為,應加快完善農業節水增效制度政策體系,通過實施科學農業灌溉,提高在線用水計量監測水平,開展農業水價綜合改革,建立節水市場制度體系和節水技術及服務體系,調整農業種植方式和結構,促進農業用水效率效益的提高,夯實保障糧食安全的水利根基。
工業是重要用水部門,2023年工業用水占全社會用水總量的16.4%,在全社會節水中同樣也占據重要地位,節水即減排、節水即治污。
張旺表示,要加快完善工業節水減排制度政策體系,通過嚴格用水定額管理,提高精準計量水平,開展水循環利用和用水權交易,發展節水產業,大力推進工業節水改造。合理規劃工業發展布局和規模,提高工業節水及水循環利用水平,加快淘汰高耗水落后產能,推動高耗水行業節水增效,推動工業向綠色化、集約化、低碳化轉型。增強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戰略支點,促進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發展。
“城鎮是綜合用水集中領域,提高節水綜合效益空間很大。我們要加快完善城鎮節水降損制度政策體系,探索開展水預算管理,推進水價水資源稅改革,開展合同節水管理和再生水利用,促進建立節水型生產生活方式,支撐保障國家重大戰略實施。”張旺說。
建設美麗中國,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要目標,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要內容。目前,我國仍然存在江河湖庫水污染、地下水超采、河湖生態流量不足甚至萎縮等水生態環境問題。2023年,我國主要江河劣V類水質占0.4%,劣V類湖泊(水庫)占4.8%,太湖、巢湖、滇池輕度污染,超采區面積達26.76萬平方公里,涉及18個省份,其中深層承壓水超采區面積13.27萬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黃淮地區、京津冀平原、遼河下游平原等。
對此,張旺表示,全面構建節水制度政策體系,就是要在取水、供水、用水、排水等全過程中強化水資源的節約集約利用,減少新鮮水取用量和污水產量,加大廢污水處理再生利用,增強水資源、水生態、水環境承載能力,提升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
“這不僅能為人民群眾提供最基本的用水安全保障,也能更好地為人民群眾高品質生活提供良好的水生態公共產品,保障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張旺說,要推動經濟社會發展中用水方式轉變,淘汰高耗水高排放高污染的落后生產方式和產能,倒逼經濟發展方式綠色低碳轉型,推進美麗中國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