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專門的導演、舞美設計,都是傳統戲曲中所沒有的,這些新元素的介入,會不會淹沒了作為戲曲藝術核心的演員的表演?
于魁智:這里就有一個分寸的把握:我們不一定在舞臺上擺放“一桌二椅”,但是,“一桌二椅”所蘊含的虛擬、簡約、時空自由流轉等傳統戲曲的美學精神要被 完好地化用在新劇目的舞臺上。以《絲路長城》來說,舞臺空靈,以絲綢掛簾的位置變化來實現不同時空場景的轉換,既體現傳統精神,又帶有當代氣息,讓觀眾眼 前一亮。原封不動地照擺一桌二椅,當代觀眾難以滿足。創作中尋找到恰當的切入點和表現方式很難,需要不斷嘗試和探索。
記者:相較于老戲復排,新創劇目的爭議頗多,比如有人批評戲曲正在話劇化、電影化,批評對老戲的挖掘和整理還不夠,盲目創新是一種浪費。如何面對這些聲音?
于魁智:我認為有爭議是好事,尤其對傳統藝術來說更是如此,我們正需要更多的社會關注。從某種程度上講,由于觀眾被歷史熏陶出的高口味以及評價標準的多 樣化,京劇相比其他藝術門類,其創新的難度更大。我主演的新劇目也遭遇爭議。比如在《袁崇煥》中,為了烘托戰爭氣氛,做了一門大炮搬上舞臺;比如《赤壁》 中火燒戰船和草船借箭的舞臺呈現,讓觀眾說“像看電影大片”,這些與傳統的表現手法相比有很大變化。演員在臺上非常注重觀眾的反饋,聽得出掌聲是禮節性的 還是發自內心的。有些段落,觀眾是發自內心地用掌聲把演員送下舞臺的,我們很感動。面對爭議,創作者不能隨風搖擺,但同時也要把握傳統規律,不能亂來。
經典劇目 如何出新
吃透老戲,方能中得心源;兼容并包,才有創新表達
記者:對于眾多已經過千錘百煉的經典劇目,今人在復排時是否也應具有創造意識?
于魁智:京劇屬于古典藝術,但是,它是面向“當代”觀眾的古典藝術。為了符合當代審美需求,也為了賦予當代演員自我闡述與創造的空間,復排老戲也應有新 意貫穿。老戲出新,同樣是一條艱難的創作道路,需要不斷努力、不斷嘗試。創作新編戲的經驗也會對復排傳統戲有啟發,尤其在賦予傳統劇目以時代氣息、時代節 奏這個問題上。
記者:這些骨子老戲已經擁有了一批忠實觀眾,后人如何既能留住老觀眾,又有自己的創新表達?
于魁智:第一,恪守傳統,吃透它。對于經典念白、經典表演,要懂得它的戲紋戲理,懂得前輩的創造好在哪里,只有做到這一點才能舉一反三,做到“移步不換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