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中國全面深化改革的一年,一系列重大改革舉措相繼出臺,文藝領域圍繞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推動不 同文明交流互鑒,傳承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等開啟新一輪藝術探索和實踐。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拓寬了文藝繁榮發展的新境界,開啟了文藝 發展的新篇章,講話精神成為文藝發展的基本準則。改革之風勁吹當代美術界,以“人民”為中心、重彩“中國夢”、塑造“中國精神”成為中國美術的基準定位、 發展原則、價值取向和成效標準。近日,文化部藝術司主持召開年度美術形勢發展分析會,與會專家學者暢所欲言,剖析當前美術生態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建設性的 真知灼見。
回望2014,中國美術,正本清源,回歸大道。
藝術精神新內涵
2014年,文化部力推的“全國美術館館藏精品展出季活動”突顯美術惠民特色,深受公眾好評。41個入選項目,有對名師、名家不同角度的解讀和再現,也有對藝術史的梳理,更有依據本土藝術資源推出的各類具有地方特色的展覽。
這一年,最受關注的展覽當屬全國美展,五年磨一劍,觀眾賦予很高期待。從參展、入選和獲獎的情況看,那些貼近時代,特別是反映普通百姓的作品更能引發共鳴。這些變化反映出全國美展這個老品牌力圖創新的嘗試和希望更“接地氣”的努力。
各地美術展覽的火熱反映了美術活動的活躍。據不完全統計,包括公立美術館、民營美術館和各類畫廊,2014年全國各地舉辦各類美術展覽近7000場次,日均近20場展覽開幕、400場展覽在展出中。
然而不容忽視的狀況,一面是人民大眾對美術食糧的熱情與渴望,一面是美術作品數量與質量的矛盾,如油畫家靳尚誼指出的,“(展覽)整體水平很高,但沒有(作品)尖子”。
看似繁榮熱鬧的表象后面,稱得上精品力作的作品乏善可陳。有“高原”缺“高峰”的現象,深層的原因是什么?文化部藝術司連續七次舉辦研討 會,與會藝術家及理論家認為,創作出三“精”的藝術作品,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需要崇高的藝術精神:創造的精神、尊重歷史的精神、人文關懷的精 神。當下的中國正處在復興的歷史節點,呼喚、期待著偉大作品的產生,富有活力的中華民族蓄積著藝術精神的新的內涵,具有中國氣質和時代精神的生活素材期待 著美術家們去表現去創作。
2014年,美術的繁榮和喧鬧交互,創作的探索和沉淀相融,仍是朝向藝術“高峰”爬坡的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