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鷹
近來,獎項橫飛而少佳作的國內文壇,又有被稱作“路遙文學獎”的“全國性文學獎項”試圖創辦。該獎項發起人,《收藏界》雜志社社長、路遙生前好友高玉濤稱:“我把路遙的聲譽看得比自己的還重要,對于路遙文學獎,我肯定是往長久打算的。”
但是,路遙的女兒路茗茗兩度公開表示,辦“路遙文學獎”時機不成熟,堅決反對現在倉促辦獎。然而,針對路茗茗的“堅決反對”,高玉濤不僅馬不停蹄地按計劃推進辦獎事宜,而且公開回應路遙家人說:“誰都擋不住我設立獎項的決心。”
高玉濤的決心從哪里來呢?綜合他公開于媒體的言論,可概括為兩點:
第一,他曾和路遙有過三年密切往來,并有大量來往通信。就是說,他是以路遙好友的身份下定決心的。第二,他稱:“路遙的文學成就是公共遺產,發起成立路遙文學獎是公益行為。”就是說,他操作此獎又是以公益志愿者的身份下定決心的。
這兩點決心,真是“誰都擋不住”嗎?于私而言,如果他真以路遙生前好友的身份來辦獎,就應首先征得路遙在世家人的同意、支持,而不是如現在這樣,完全不顧路遙家人的堅決反對,一意孤行。于公而言,這個號稱為“嚴肅的系統文化創新工程”,甚至連征得路遙家人同意的程序都沒有履行,就倉促上馬,簡直是視辦獎如兒戲,實為國內文學獎項濫設風的典型案例。
這樣辦獎,是否“私益”我們無據,不可妄論,但可以斷定絕無“公益”可言。
因為高玉濤并非文壇中人。網上資料顯示,他是陜北靖邊縣人,曾在西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進修,擁有國家經濟師職稱和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名家收藏委員會理事長、《收藏界》雜志社社長、中國名家書畫院院長兼秘書長等頭銜。其中并無與文學相關的資訊,我們只得到兩個關鍵詞:經濟與收藏。
多少了解當代文化活動的人士都知道,現今的所謂“收藏”,實質上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