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5日,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和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聯合發布了《中國新媒體發展報告》藍皮書。書中稱,未經查證的“人肉搜索”近年來顯著增多,網絡暴力侵犯個人隱私成為社會問題。6月27日,國家網信辦開始集中清理涉及公民個人隱私權和名譽權等信息,網絡環境整治成了各方關注的新焦點。
在全民網絡時代,特別是移動互聯網高速普及的現在,“網絡曝光”成了日常隨處可見的現象。不可否認,網絡發出了很多代表群體意見的聲音,反映了人們對公平正義的渴望,發揮了強大的監督力量。但同時,網絡話語權的濫用也導致信息魚龍混雜,部分偏執與極端的意見通過網絡渠道流向社會,導致了網絡暴力的形成。
在網絡時代傳遞正能量,網絡輿論環境的進化與改善是前提,而要做到這一點,既要靠合理的監督與引導,也要靠社會和網民自身的努力。
首先,重視社會責任應當成為網絡時代公共良知的準則。網絡是人們面向大眾發出的聲音,代表了每個人的社會責任,它不應僅僅是提出問題,也應探討如何去解決問題。建議與提案同樣屬于正能量,從簡單的指責變成具備“這是我該做的事情”的意識是網絡輿論環境進化的重要標志,每位網絡發布者都應將這一點銘記于心。
其次,大眾應當學會發布與接受正面信息。“不會發布正面信息”是我國從傳統媒體時代起就有的問題,宣傳色彩濃厚、追求“高大全”的現象普遍存在。這種現象在網絡時代非但沒有消失,反而演化成了更加畸形的潔癖,“踩”就要體無完膚,“頂”就要十全十美,這造就了和“陰謀論”相對應的“英雄幻想”,導致正面信息失去了真實感和可信度。
要把握好正面信息,“平凡而真實”的意識尤為關鍵。正面信息不一定非要“樹典型”,生活中的些微善舉、點滴溫馨,都可以化作只言片語的贊美,成為令人展顏的正能量。另外,能為瀏覽者提供便利的功能性訊息同樣屬于正面信息的一種,介紹購物心得、提供行車路線,這些移動通信時代的信息共享同樣可以發揮正能量,成為社會生活的潤滑劑。
最后,人們還應當掌握網絡時代的閱讀技巧,構筑“過濾”負能量的心理防線。構筑這種防線其實并不難,最簡單的方法就是遵循大眾傳播的基本規律,從來源、傳播渠道與內容細節來判斷信息的真實性,對具有明顯人身攻擊色彩或者過度泄露個人隱私的消息多加留意、慎重處理。只有這樣,網絡意見的表達才能趨于理性,正能量也才能獲得釋放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