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實踐出真知。養蘭的歷程也使我得出兩點感悟:
生態環境的變化影響著植物的生存方式與命運。為什么同樣的蘭草生長在大自然的山坡間,幾乎每年都會開出許多嬌而不艷、香味奇特的花,一經家庭盆栽養植后,很少開花,且易生病、枯萎呢?原因是:適宜它生長的溫度、干濕度、土壤、空氣等自然環境改變了。正如著名作家賈平凹在《訪蘭》中寫道的:“蘭草是空谷之物,得的是天地自然的原氣,長的是山野水畔的趣姿,這正是它的不俗之處。它不為被人欣賞而生長,卻為著自己的特色而存在著,所以它才生長的葉純,開的花純,楚楚的有著它的靈性。一經培栽,便成了玩賞的盆景。但它確實葉更嫩、花更大了。樣子是似乎美了,但美得太甜、太媚,格調也就俗了。做人也是這樣啊,人活在世上,不能失去了自己的真性,獻媚媚處事,就像盆景中的蘭草一樣降了品格;低俗的人不會對社會有貢獻的。”
養蘭與育人有同樣的道理。蘭草“喜培植而畏驕縱”,聯想社會生活實際,人不也是如此嗎?細細思量,人的一生,特別是兒童、少年、青年時期,必須遵循客觀規律,進行科學適時地教育、培養。該受教育時,必須讓其接受科學嚴格地教育;該勞動時,必須讓其動手、動腿、動腦,能辦的事,盡量讓其親自去干;該壓“擔子”鍛煉、承擔責任時,必須讓其到工作、生活相對艱苦的環境中去磨練意志,讓其吃點苦。總之,必須讓其親身體驗,盡早養成獨立生活、生存的良好習慣與能力,不能嬌生慣養,否則,一事無成。(商洛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