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樓何聳峙,一水繞天涯。
我們風塵仆仆,趕到楚州漕運廣場時,已是暮色蒼茫。遙望鎮淮樓,在夕陽余暉里,宛如城門,重檐飛角,雕梁畫棟,古樸渾厚,顯得格外莊重美麗。鎮淮樓古為了望臺,正式樓宇則創建于1226年(宋代寶慶二年)。鎮淮樓為磚木結構城樓式單體建筑物,下層為臺基,有城門洞,上層為二層山樓,現辟為淮安市歷史文物陳列室。全樓通高18.5米,四周有階梯可登樓,山樓周圍有回廊,20根赭紅色柱子支撐。
鎮淮樓是楚州歷史的見證人,有著曲折傳奇的經歷。楚州城原為山陽郡城。山陽郡和山陽縣建于東晉義熙七年(411年),山陽的城池是晉穆帝永和4年(348年),由荀羨(321—358年)開始營建的。此城原是當時駐軍所筑,用于軍事目的。城中間筑一個了望臺,了望臺就是鎮淮樓的雛形。《淮安府志》卷6《規制》對鎮淮樓有記載,譙樓為“宋寶慶二年(1226年)創建”。譙樓內懸以巨鐘,架以大鼓,昏曉撞擊。后世對鎮淮樓不斷擴修。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漕督周天爵再修,改樓匾南為“彩徹云衢”,北曰“鎮淮樓”。清末設立警察,有警察宿衛其上,作為了望之地。民國年間易名“中山樓”,民眾教育館讀報室曾設立其上。日本占領淮安時,在二樓平臺西部接建一抱廈,鬼子北川在上面訓練特務,改名新民樓。解放后恢復原名鎮淮樓。十年動亂期間改名為“東風樓”,今仍用原名鎮淮樓。
民間有“紙糊的淮陰鐵打的淮安”的說法。黃河比淮河強勢,常奪淮河河道入海,洪水泛濫。淮河流域的許多城市處在不斷遷移中,城市名稱也不斷更替。淮陰與淮安兩個城市,常互相吞并,先是淮陰轄淮安,后淮安后來居上,如此反復。相對來說,淮陰處在洪水中心區域,城池不斷被變更遷移,作為地名常被淘汰,而淮安城處在洪水邊緣,這一地名始終沒有被淘汰過。因此,鎮淮樓得以一直屹立如斯。為什么取名鎮淮樓呢?鎮淮樓的名字很有來歷,據記載:1681年(康熙二十年)夏,大雨五晝夜,河缺數處,洪水進城,淹死人畜無數,知府曹得爵取淮安府大堂“鎮淮匾”投之,河水稍退。道光年間,受水患困擾,知府周燾將府衙內的“鎮淮匾”懸掛于樓上,鎮淮樓因此得名。歷史曾經無比地惠顧楚州(老淮安),貫穿楚州的京杭大運河曾經是中國的南北生命線,明、清兩朝一直將河道總督府和漕運總督府設在楚州,楚州控扼漕運、鹽運、河工、榷關、郵驛機杼。以楚州為界,大運河的運輸能力相差懸殊。江南源源不斷的物資船運到楚州后,無法繼續北上,而是改用車馬陸運,形成“北馬南船”現象。楚州是北馬南船的中繼站,最咽喉之地,以致“舟車日夜繞城行”。人氣就是財富,楚州城里一時南腔北調,摩肩接踵,市井的繁華就不用說了。
楚州淮城是一個地地道道的移民城市,因為交通的方便,經濟的發展,做官的、經商的、求學的、謀生的都來了,在此繁衍生息。更多寓居在此的人為了魂有所托,需要一些地標來承擔,鎮淮樓就成了地標的首選角色。滄桑幾度,世事變遷,鎮淮樓早成了淮安人的一種精神依托了,成了老淮城運河碼頭文化的顯赫標志。
鎮淮樓南邊,文渠由西向東靜靜地流淌著。淮安人溫厚、大度、執著,小事情不計較,能包容,大是大非面前不含糊,這種性格的形成,與這方水土有關系,與這方風俗有關系,與鎮淮樓及運河的長期滋養有關系。
現在,若問當地人楚州有什么景點,楚州人總是自豪地說起鎮淮樓。千百年來,鎮淮樓又不知出現在多少人的夢里,出現在多少人的仰望里。鎮淮樓的游人不是很多,有點靜。它已從繁華中退隱,寵辱不驚。我們,楚州的匆匆過客,來一次不容易,不知以后,可否有重來的機會?(商洛之窗 作者:伍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