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魯迅的藝術世界》,透過一幅幅畫作、書法、篆刻、書籍封面裝幀、徽標設計及收藏的碑帖、郵品,我們看到一個頗為藝術、如此不同的魯迅,那一張張精美的信箋,親自設計的書籍封面,仿佛留有他的溫度,影影綽綽顯出一張可愛的面龐,那分明是一個頑童,忘我的,在海灘上玩賞一枚枚拾到的心愛貝殼。
在1936年的《死》中,魯迅留下遺囑,希望后代切不可做空頭評論家或美術家;他還曾表示,“關于繪畫,我本來是外行,理論和派別之類,知道是知道一點的,到這并不足以除去外行的徽號,因為所知道的并不多。”
然而魯迅對美術的熱愛,卻是源自孩童天性,這種熱愛在他的文字中有過多次流露。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魯迅寫到:“先生讀書入神的時候,于我們是很相宜的……我是畫畫兒,用一種叫作‘荊川紙’的,蒙在小說的繡像上一個個描下來,像習字時候的影寫一樣。讀的書多起來,畫的畫也多起來;書沒有讀成,畫的成績卻不少了,最成片段的是《蕩寇志》和《西游記》的繡像,都有一大本。”
繪圖本《山海經》也曾經讓少年的魯迅時常惦念。當保姆阿長送給他一包有畫兒的“三哼經”時,魯迅回憶說“我似乎遇著了一個霹靂,全體都震悚起來……她確有偉大的神力。謀害隱鼠的怨恨,從此完全消滅了。這四本書,乃是我最初得到,最為心愛的寶書。”
那些美好的回憶深深地烙在魯迅的心頭,像閃光的露珠散落于清晨的片片花瓣。少時的經驗往往影響人的一生,后來魯迅集藏了大量漢畫像石刻拓本,曾手摹《秦漢瓦當文字》一卷,印過大冊的珂勒惠支畫冊,他還支持新生的中國青年木刻家,不遺余力……
是的,魯迅并不是美術家,但誰能說魯迅與美術沒有一種更為親密的關系?
1929年5月魯迅北上探親期間,適逢許廣平懷孕待產,這是兩人自3年以來第一次分別,魯迅給許廣平寫了一封信,所用信箋兩張,一張是許廣平喜食的琵琶,一張為寓意孕育其子的蓮蓬,許廣平后來在回信中說:“那兩張紙必不是隨意選擇的。”
素雅的箋紙,雋永的筆跡,別有寓意的圖案,顯現了一個為人夫者的溫情眷戀,一個人間魯迅的親切面龐?;蛟S,在他的文字中我們看到更多的是“嬉笑怒罵”,而在《魯迅的藝術世界》里,我們看到的更多是愛,對藝術的愛,對生活的愛,對親人朋友和萬千青年的愛。
在《二十四孝圖》中,魯迅說:“每看見小學生歡天喜地地看著一本粗拙的《兒童世界》之類,另想到別國兒童用書的精美,自然要覺得中國兒童的可憐。”也許正因為這一點,魯迅十分經心美術教育。
1913年,任職教育部僉事的魯迅在《教育部編纂處月刊》上發表了《擬播布美術意見書》,集中闡述了他對美術教育的觀點。
他指出“美術之用”在于“表見文化”、“輔翼道德”和“救援經濟”,尤其在“救援經濟”一條,魯迅的見解可說是超越時代的,他以為“品物材質,諸國所同,其差異者,獨在造作……故徒言崇尚國貨者末,而發揮美術,實其本根。”這與我們今天“創意文化產業”的要義是毫無二致的。盡管魯迅早已深諳“美術之用”,但對于美術教育,卻并不“沾沾于用”,他以為,美術的真諦在于發揚真美,以娛人情,而美術的“見利致用”,“乃不期之成果”。因此他主張將美術“傳諸人間,使與國人耳目接,以發美術之真諦,起國人之美感,更以冀美術家之出世也”。
在今天聽來,魯迅這番話仍有不尋常的意義,即“見利致用”并非美術教育的初衷,“沾沾于用”以及師長過高的期許往往破壞了孩童本性中的愛。對于美術啟蒙者而言,其目的并非要人人都成為美術家,他們的第一要務是“發美術之真諦,起國人之美感”,從而有益于修養,有益于人生。而這一點,魯迅不正是最好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