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為克勞塞維茨這段論述充滿了破綻,從哲學上來表述進攻與防御的關系,指出它們互為對立面,互為因果、互相不斷地參照對方來充實、修正自己的內容就足夠了。即使要從哲學領域考察戰爭,也應先看看現實中戰爭的發生情況。從歷史起源和現實生活看,人類的防御行為是由進攻行為激發出來的,但人類的進攻行為卻不是由防御行為激發出來的。因此進攻必然先于防御出現,再深奧的哲學思辯也不能顛倒現實世界中的這種關系。雖然在哲學王國里,進攻與防御可表述為互為因果,那也是對戰爭實踐的一種特殊的思維提煉,因為這種提煉暫時不考慮進攻與防御最初關系是如何構成的,僅僅考慮一旦形成后,它們之間如何相互作用的關系。但哲學表述并不意味著否定現實世界中最初的構成關系,而是對現實中另一種關系的肯定。因為,現實中進攻和防御都要根據對方情況采取行動。克勞塞維茨的哲學思辯首先顛倒了現實世界里進攻和防御最初發生的次序,而這種次序上的顛倒除了引起思維混亂外,似乎一點必要都沒有,因為我們并沒有獲得任何更多的真諦。其次,他的論證過程十分牽強、并令人眩暈。他似乎很難回答以下一系列詰難:
既然進攻的絕對目的是占領,為何不對應地提出:防御的絕對目的是阻止占領?
既然防御的直接目的是斗爭,那么進攻的直接目的不是斗爭又是什么?
作戰雙方同樣是情況不明,為何進攻者一定沒有確定行動的根據、僅僅是攜帶戰斗手段,而防御者卻一定具有確定的行動依據,并做好了戰斗部署?
"占領的前進"不是進攻的組成部分嗎?何以成為進攻概念以前的東西?既然"占領的前進"不等于進攻,并且是進攻概念以前的東西,那么,根據對應關系,"阻止占領的前進"也同防御無關,是防御概念以前的東西。如此一來,"防御要阻止這種目的在于占領國土的前進"還能成立嗎?憑什么將對應關系變成先后關系?哲學領域的戰爭始于防御的結論還能成立嗎?
指出上述問題并非要和這位大師較勁,以嘩眾取寵,只是實事求是,并為了幫助讀者更好地把握他的理論。太陽底下沒有十全十美的事情,盡管克勞塞維茨有著深厚的哲學功力,盡管絕大多數情況下,他借助思辯的優勢到達了卓越境界,但關于進攻和防御相互作用的論述,似乎是一次很不成功的哲學雜耍。然而,小瑕不足以掩大瑜,《戰爭論》并非因此而失其熠熠之光彩。
克勞塞維茨是一位飽學之士,他的研究往往潛入戰爭的深層,并細致地考察與戰爭相關的領域。他在探討軍事問題的同時,對其它專業領域常有獨到的見解。他的許多結論,不僅對從事戰爭的人們具有指導意義,而且對從事非軍事活動的其他行業的人們極富啟迪,具有超越純軍事專業的價值。
他是一位洞察人類心理的大師,對"膽量"、"堅忍"、"勇氣"、"果斷"等精神品質所作的分析簡直達到了心理學專業水平。"要想不斷地戰勝意外事件,必須具有兩種特性:一是在這種茫茫的黑暗中仍能發出內在的微光以照亮真理的智力;二是敢于跟隨這種微光前進的勇氣。"這是生活的哲理,可成為所有從事各種工作的人們的座右銘。
他對"理論"的構建獨具慧眼,"任何理論一接觸精神因素,困難就無限增多"、"理論必須考慮到人的感情"、"理論應該是一種考察,而不是死板的規定"。這些見解對那些試圖在自己專業領域建筑理論的學者以及人們如何識別理論的優劣極有啟示。當代人文社會科學中,引進自然科學的理論和方法已是一種時尚,各種機械的數學模型紛紛在人文社科領域亮相,雖然這些模型有一定的參考價值,但與現實的相距甚遠,原因就在于它們不考慮人類的情感問題,而置身于19世紀的克勞塞維茨卻能對此一眼洞穿,他自己在建筑著軍事理論,但同時機警地避免墜入其中的陷阱,體現了非凡的睿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