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一位能夠準確把握概念、并以準確的概念進行嚴謹推理的邏輯大師,"堅強是指意志對猛烈打擊的抵抗力,頑強則是指意志對持續打擊的抵抗力"、"剛強是指在最激動或熱情奔放的時候也能夠聽從智力支配的一種能力""戰略就是為了達到戰爭目的而對戰斗的運用。"這種準確把握事物要點的能力顯然是一切卓越成效的研究的基礎,這種能力使人們的認識在向未知的領域推進時不致于迷失方向。
他精通政治,"我們只能把政治看作是整個社會的一切利益的代表。"這對苦苦思索政治定義的政治學家不也提供了一種思路嗎?
他具有極其深厚的哲學素養,是一位深悉知識價值的人,"知識必須變為能力"。他借助哲學的翅膀,時而翱翔于戰爭的"形而上"的天空,時而著落在"形而下"的陸地,對戰略、戰術一系列問題給予深刻的哲學透視,使他在許多見解上達到了精微致至的地步,并將軍事理論推進到一個前所未有的境界。
最后,還需說明幾點:19世紀的普魯士地處歐洲內陸中央地帶,長期奉行陸權主義軍事傳統,而西方文明主要的軍事傳統特征是海權主義。因此,要全面了解西方的軍事文化,除了《戰爭論》還要參照美國人阿爾弗雷德·塞耶·馬漢的《海權對歷史的影響》,《戰爭論》更多的是對陸上戰爭的經驗總結。
將中國古代偉大的軍事著述《孫子兵法》同《戰爭論》相比,東西方兩種文明背景下產生的軍事思想的差異就非常明顯。前者含有儒家倫理主義精神,散發著古典人道主義關懷,又隱含老子"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因而視"不戰而屈人之兵"為戰爭之道的最高境界。后者帶有商業殖民擴張和追求無限利潤的古代傳統,又傳承源于森林生活環境的原則"生存競爭"的日耳曼征服習慣,故而缺乏東方古典人道主義關懷,戰爭的目標停留在百戰百勝的境地,也不可能視"不戰而勝"為最高境界。
此書是克勞塞維茨的手稿,他尚不及作系統整理就去世了,后由其夫人整理后出版成書。與同時代的另一位軍事學大師約米尼的《戰爭藝術》相比,《戰爭論》在學術體系的完整性方面,缺陷是明顯的,僅在此意義上,《戰爭論》不是"一整塊沒有雜質的純金屬鑄塊",而是"鑄成純金屬的小顆粒"的匯集,但這一形式上的缺陷并不影響《戰爭論》作為偉大的軍事著述而流芳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