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德友 出處:讀書 1980年第9期
在十年浩劫中,基督教徒且不說,普通人如果被發(fā)現(xiàn)有一本《圣經》,也會禍從天降。教歷史、外語、外國文學的教師,誰如果提一下什么《圣經》典故,免不了大吃苦頭。藝術院校系科里的米開朗基羅的《哀悼基督》、《大衛(wèi)》、《摩西》的復制品被砸爛,達芬奇的《麗達圣母》、《最后的晚餐》,拉斐爾的《西斯廷圣母》等繪畫的復制品也被倒掛起來,或撕爛,或被投入新宗教裁判所的火堆。
《圣經》究竟是一本什么書?在撥亂反正的今天,我們應當嘗試歷史地、科學地來看看它的本來面目。
《圣經》,正象希臘神話一樣,對歐洲整個的文學、藝術的影響是巨大的,無所不在的。如果對它沒有一個基本的了解,在學習、研究、借鑒歐洲的文學和藝術時、在學習歐洲主要語言時,便會時時墮入五里霧中。
“圣經”一語,在大部分歐洲語言中的名稱,都來自希臘語“書”一詞,并無“圣”字。漢語譯者似乎是用了《十三經》的這個“經”字,又似乎象《唐書·藝文志》把周公、孔子等人的書稱為“圣經”那樣,把這部“書”譯成了《圣經》。又是“圣”、又是“經”,就給這部書增添了神圣、奧秘、凜然不可侵犯的色彩。
《圣經》是在公元前十二世紀到公元二世紀一千幾百年之內產生、匯集、編寫成書。它記錄了猶太和其他民族具有宗教色彩的古代歷史傳說、宗教律法、編年史家和詩人的作品(宗教和文化一樣古老,在古代社會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tài),以幻想的、歪曲的形式反映人對社會和自然界的認識,和文化有不解之緣)。它還記錄了民間傳說、故事、諺語、歌頌愛情的詩歌,反映了許多關于小亞細亞一些地方古代社會相當長時期的經濟、政治和思想方面的情況。歷史學和對《圣經》的科學研究早已證明《圣經》不是什么神的創(chuàng)造,而是由不同時期、不同地方的作品組成,從它的內容的重復、矛盾,風格的不十分統(tǒng)一可以見出。一九四七年在死海附近的考古發(fā)現(xiàn)為研究《圣經》和進行科學批判提供了新的豐富材料。當時在約旦的瓦迪·庫姆蘭山洞里發(fā)現(xiàn)了用古希伯萊文和其他文字寫在皮革、羊皮紙和紙草上的大量手抄本經,最古老的屬于公元前四世紀。對這些手抄本的研究還沒有完成,但是已經證實了《圣經》各個組成部分不是同時產生的,而是在許多世紀之內長期發(fā)展的結果。
《圣經》分為《舊約》和《新約》兩部分?!杜f約》在公元前寫成,用的是古希伯萊文,是猶太教和基督教的共同的經書;《新約》是早期基督教思想家們在公元二世紀用古希臘文寫成,只是基督教的經書。
《舊約》有兩種版本:古希伯萊文版本和“七十家詮注版本”,即在公元前二七○年在亞歷山大城完成的古希臘文譯本。
第一種版本由三部分組成:
一、律法書(亦稱摩西五經:創(chuàng)世記、出埃及記、利未記、民數(shù)記、申命記);
二、先知書(約書亞記、士師記、撒母耳記〔上、下〕、列王記〔上、下〕、耶利未書、以西結書、以賽亞書及其他十二個小先知書);
三、雜著(詩篇、箴言、約伯記、雅歌、路得記、耶利未哀歌、傳道書、以斯帖記、但以理書、以斯拉記、尼希米記、歷代志〔上、下〕)。
在許多世紀之內,《舊約》都不斷經過修改和補充。最古老部分(德博拉的歌)起源于公元前十二世紀,摩西五經在公元前五世紀寫成。先知書大約在公元前八——七世紀、雜著在公元前三——二世紀寫成。
《新約》包括:
一、福音書(馬太福音、馬可福音、路加福音、約翰福音);
二、使徒行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