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使徒書信(哥林多前書、后書、加拉太書、以弗所書、腓力比書、歌羅西書、帖撒羅尼迦前書、后書、提摩太前書、后書、提多書、腓利門書、希伯來書、彼得前書、后書、約翰一書、二書、三書);
四、啟示錄。
從時間順序上看,啟示錄是第一篇,大約出現在公元六十八年。而二十一篇書信在公元二世紀前半期寫成,福音書在公元二世紀中期,使徒行傳在公元二世紀末。在《新約全書》中已經規定了初期基督教的教義。《舊約》思想對于《新約》和基督教思想的形成起了很大作用,在這方面起作用的還有亞歷山大城的費倫(約公元前二○年——公元五○年)的神秘主義的宗教學說和羅馬哲學家塞內加(約公元前十四年——公元六十五年)的斯多噶主義學說。
《圣經》是具有宗教性質的各種文獻、各種形式和風格作品的總匯。但是也有些篇章實際上沒有宗教內容(傳道書、以斯帖記、路得記、雅歌等)。《圣經》中包含的最古老的英雄史詩片斷具有長期口頭傳說的民間創作性質,大概屬于所羅門王統治時期(公元前十世紀),后來還收有民間傳說,散見于摩西五經、士師記、撒母耳記〔上、下〕、列王紀〔上、下〕等。
《圣經》是現在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基督教的經典。基督教于公元一至二世紀形成于羅馬帝國。早期基督教主張平等、仇恨富人的樸素性質,在下層人民中有廣泛影響,對反對羅馬的統治起過一定的進步作用,遭到羅馬統治者長期的、嚴酷的迫害。后來逐漸影響到社會上層,性質發生變化,于四世紀定為國教。隨著羅馬帝國對內壓迫和對外侵略,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日益激化,羅馬統治者為了便于從精神上控制被壓迫人民和被征服的民族,對基督教采取了限制、利用政策,遂定為國教。在長達一千年的歐洲中世紀,隨著封建制度的發展,基督教會成為歐洲封建社會的主要支柱,并把哲學、政治、法學置于基督教神學控制之下,對人民實行愚民政策,對進步科學家殘酷迫害。一○五四年東、西教會大分裂,形成東正教和天主教。以后天主教在宗教改革運動中產生了代表新興資產階級的新教,在以后的時代,又產生了許許多多的教派。
在中世紀的歐洲,《圣經》詞句在各法庭中都有法律效力。歷代反動階級都利用《圣經》作為反動統治階級的工具。現代世界上的許多唯心主義哲學思想,也和基督教思想、和《圣經》思想有種種內部聯系,成為資產階級世界觀的一部分。僅就歐洲而言,基督教思想和《圣經》對一千幾百年來的文化的影響也是到處可見的。
這種影響包括許多《圣經》題材對歐洲文學的相當大的影響。《圣經》關于創造世界的宗教神秘觀念,忍讓態度,在兩千多年教會教育下,滲入了人民的意識,在許多情況下通過文藝作品對人民的審美教育給與了消極影響。但是,正如在早期基督教發展階段那樣,《圣經》神話、主題和題材包含的宗教性質的正義和平等思想,也影響了與人民運動有關的文學。德國的農民革命家托馬斯·閔采爾寫的《書簡》、捷克農民的革命組織胡斯派寫的歌曲,以及文藝復興時期的造型藝術,都是以宗教、《圣經》為內容,而實際上表達了人民運動的愿望。
許多優秀的文學作品取材于《圣經》。詩人和作家對現實的思索促使他們利用人民熟悉的《圣經》題材,改變這些題材的涵義,歌頌人的偉大和塵世生活。這里可以列舉一些主要的作品。
但丁在《神曲》(一三○七——一三二一)中把基督教宗教神話形象同古代歷史人物、同當代政界人物肖像混合起來,把《圣經》形象同當代的哲學、倫理和政治問題結合了起來。描繪了新舊時代交替的意大利社會,表達了新時代的思想和世界觀,即人文主義。
文藝復興后期,意大利文學又產生了塔索的詩歌杰作《解放了的耶路撒冷》(一五八○)。作品描寫了基督教徒反對伊斯蘭教徒的宗教戰爭,雖然情調有時不免悲觀,有些背離人文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