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故事告訴讀者,這類人本來做的就是犯法之事,遇到時不要緊張害怕,不要受他的蠱惑,切忌“私了”,應當尋求正確的解決和處理辦法,畢竟他會更加忐忑不安。諸如此類的案例很多,在此就不再一一列舉了。可以說,閱讀本書能夠得到諸多教益,幫助人們提高辨別和判斷能力,識破社會上的種種罪惡活動。
本書又是一種歷史資料,如以北方江湖行當的狀況為專題,其資料的集納規模和豐富性,迄今為止都是獨一無二的。它對于研究曲藝的歷史,尤其是評書史和相聲史,以及雜技史和武術史的研究、城市游樂設施民族化等,客觀上具有一定的參考和資料價值。像在《團門原是團春》一文中介紹八角鼓:
八角鼓兒之八部,分為干、坎、艮、震、巽、離、坤、兌,由此八卦中分其歌曲之藝術為八樣,即吹、打、彈、拉、說、學、逗、唱是也。八角鼓的班兒,向有生、旦、凈、末、丑,其丑角每逢上場,皆以抓哏逗樂為主。在那時八角鼓之有名丑角兒為張三祿,其藝術之高超,勝人一籌者,仗以當場抓哏,見景生情,隨機應變,不用死套話兒,演來頗受社會人士歡迎。后因其性怪僻,不易搭班,受人排擠,彼憤而撂地。當其上明地時,以說、學、逗、唱四大技能作藝,游逛的人士皆愿聽其玩藝兒。張三祿不愿說八角鼓兒,自稱其藝為相聲。相之一字是以藝人之相貌形容喜怒哀樂,使人觀之而解頤;聲之一字是以話的聲音,變出癡苶呆傻,仿做聾瞎啞,學各省人說話不同之語音。
由此可知,相聲這種曲藝形式的產生源自八角鼓,八角鼓中的丑角正是后來單口相聲表演者的雛形。如今,相聲已經走進千家萬戶,家喻戶曉,而其由來和淵源則少有人知,連闊如先生的描述使我們獲益匪淺。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著名漫畫家李濱聲重新配繪了近60幅插圖,為此次再版添色不少。李先生是北京人,且對民俗及曲藝知之甚多,他繪制的插圖清晰地再現了當初江湖行當的原貌,生動傳神,與原著堪稱“般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