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幾二十年間,中國散文經歷了由弱至強、由強式微的過程。我認為,散文如今之所以走向式微,壞就壞在太多的人在寫,太多的文很爛。這是一個值得注意的問題。這個問題的要害,好像并不是出在寫什么上,而是出在誰在寫和怎么寫上。太多的人在寫,說明寫作者不夠專業;太多的文很爛,說明寫的人多了垃圾也就多了。當然,這個問題應該拿到另外的場合討論,還是要回到寫什么上來。
當代散文沒有發現現實?;蛘哒f,當代散文沒有表現大現實。這的確也是一個問題,至少寫散文的人對此應有足夠的警惕。既然每天都有人從電視上看券商們告訴股民關注哪只股票,散文家也應該聽聽批評家或作家的建議適時修正創作取向。但我覺得,寫什么可以被提醒,卻不能給設限。散文家雖然不會發現所有的現實,但真正的散文家一定有自己最想寫的現實。對創作者而言,這種個人化的現實可能是至關重要的東西。比如,《我與父輩》既是閻連科先生最熟悉的現實,也是他心目中最主觀的現實。
此外,大現實與小現實,的確有質地上的分別?,F在大量的散文多指向兩個方面。一是歷史文化;二是生活時尚。應該說,這兩個方面都是可以進入散文的現實。只是前者可稱其為大現實,后者可謂之小現實。就我的理解,閻連科先生所說的大現實主義,原本也該包括這兩個現實,但他在這句話里似乎特指一種現實,那就是要寫當下的現實,或介入當下的現實。即像他那樣,寫父輩和我輩為了生存而經受的現實苦難,而這就是當代散文的大現實主義。這個觀點似有偏頗,我不能認同。其實,與《我與父輩》相類的現實早已有人寫過,現在仍有人在寫,只不過現實里的主人公不同,而且不是由閻連科先生所寫而已。
我認為,大現實和小現實都是散文可汲取的資源。最近20年間,歷史文化散文已漸成散文寫作的主潮,與其相伴而來的還有百家講壇的火爆。原因當然有多種,其中很重要的一種,就是百多年來中國因為落后而在世界上招致挫敗,因為懷疑傳統而使文化連續發生斷裂,尤其是漢字逐漸簡化,古文越來越難以識認,中國人大都讀不懂祖先留下的經典了,于是有這方面知識積累的作家或學者便站了出來,以各自不同的方式,或用筆寫,或拿嘴說。應運而生的歷史文化散文和百家講壇,也的確為傳承國學、弘揚國粹、鐫古啟今出了大力。這是不爭的事實,也是不可抹煞的。歷史文化,只要變成被重新書寫的文字,就構成了一種現實,或者說大現實。問題只在于怎么書寫才產生意義,即文學的意義,文學史的意義。
至于小現實的受寵,緣于副刊增版、《讀者》走俏、網絡紅火,必然造成快餐式寫作盛行,稍有寫作常識的人都拿起筆來了,素有作家夢的人更可隨意享受發表的樂趣。記得上世紀90年代中,出現了“小女人散文”,寫者大多是“60后”的寫作者。因為她們筆下的現實都是真正的小現實,不過是泡酒吧喝咖啡,過了一次生日,做了一次旅行,聽了一次音樂會等等,而受到批評界的一致呵責。也有人把我等一批“50后”的寫作者列入其中,因為這批年長些的女人雖然寫出了生活的痛感,也還是沒離開家長里短鍋碗油鹽。記得,正因為我自慚形穢,開始反省,而有了那一次的東北之行??墒牵F在我已經不這么想了。按法國年鑒派的觀點,所有發生過的現實都是歷史,歷史是整體的,綜合的。既有主流的歷史,也有非主流的歷史,既有英雄的歷史,也有大眾的歷史?;蛘?,普通個人的心態史、精神史也是歷史的一部分,而且是更真實的歷史。如果這樣,這世上就沒有小現實了。由此,我更看重意大利女作家法拉奇說過的那句話:作家必須提供思想。從這個意義上說,不論你發現的是什么現實,首先看你是否從這個現實里發現了由你原創的思想,而不是解釋別人現成的思想。(遼寧日報 素 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