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于1995年的長篇小說《又來了,愛情》可說是萊辛的懷疑深入骨髓之作。小說題目中的“愛情”一詞不用大寫,而是小寫就是明證。整個小說不僅在敘事手法上由先鋒復歸寫實,其思想內核也由新銳漸趨傳統。小說主角薩拉是一位年逾六旬的女劇作家,年輕的導演和演員都被她的內在魅力所吸引,向她示好。然而薩拉清醒地意識到年齡的巨大鴻溝,竭力在突如其來的愛情風暴中保持克制。在小說里,萊辛不認為懸殊的愛情近乎荒唐,卻也沒有讓薩拉勇往直前,她以細致入微的筆調刻畫出了一個老人渴望愛情而不可得的痛苦心情———萊辛的懷疑使得愛情這個恒久的主題煥發出非同一般的光輝,那是因痛苦而圣潔的光輝。
富有實驗性的中短篇
在近60年的文學創作中,萊辛的筆幾乎觸及了人類生活的各個方面:殖民主義、種族問題、女性主義、戰爭、青年暴力、社會福利、醫療教育、精神疾患、宗教、科學幻想等等。在當代,大多數作家更愿意在自己熟悉的領域里寫作,像萊辛這樣在各方面都有無盡熱情的作家十分罕見。瑞典學院以“史詩”二字評價萊辛的創作,十分準確。在現實中,萊辛也具有令人驚嘆的生活熱情。
當然,真正讓人著迷的還是萊辛的文學才華,尤其是她在描繪人類內心生活時所體現出來的想像力。這種想像力不同于馬爾克斯式的狂放,也不同于卡爾維諾式的精巧,它是一種洞察人心的能力,在我所見的作家中,幾乎沒有人能像萊辛這樣做到完美。如果說萊辛的長篇小說繼承的是司湯達、巴爾扎克的現實主義傳統,那么她的中短篇小說則更富實驗性。我認為,她的中短篇小說的成就不亞于海明威和博爾赫斯。
在她的中短篇小說里,作家的懷疑氣質與入世熱情被想像力熔鑄在一起,像夜海冰山一般凌厲。《海底隧洞》就是其中極見功力的作品。小說講述了一個11歲的英國小男孩嘗試獨自潛水穿越一個海底隧洞的故事。在不到9000字的篇幅里,萊辛不動聲色地將讀者帶入深海,也帶入童年最恐懼的死亡陰影中。
我覺得,將萊辛洞察人心的想像力稱為“攝心術”都不過分,事實上,《金色筆記》出版后,不少精神病院的患者給她寫信請教問題,可見萊辛的非凡能力。在《噴泉中的寶物》里,萊辛還展現出想像力的另一面,那就是豪放。小說中人物命運之多變、故事發展之曲折,幾乎完全是一部長篇小說的濃縮。換成其他作家,恐怕是舍不得如此好的故事只寫成一個兩萬余字的短篇,而萊辛則毫不吝惜,慷慨揮灑自己的才情。相當長的一段時間,現實題材已無法承載萊辛汪洋恣肆的想像力,于是她轉向科幻小說創作。
我相信,萊辛的長壽健康與她的豪邁性格大有關系。要知道,她可是著名交友網站Myspace上最年長的個人網頁版主,一個勇于且樂于探索新鮮事物的人。
本年度諾貝爾文學獎的另兩位候選人,意大利著名作家安伯托·艾柯和加拿大著名作家瑪格麗特·艾特伍德都在第一時間表示了祝賀。艾柯說這是萊辛應該得到的,他為此非常高興。艾特伍德則表示這是瑞典學院做出的“偉大的決定”。的確,雖然這個決定晚了30年,但仍是一個偉大的決定。
萊辛的“懷疑”氣質
瑞典學院在獲獎評語中稱萊辛“用懷疑、熱情、想像的力量來審視一個分裂的文明,她的史詩性的女性經歷。”我覺得用詞極為精辟,尤其是“懷疑”二字。
復雜的人生經歷塑造了萊辛的“懷疑”氣質。萊辛本姓泰勒,1919年出生于波斯(今伊朗)一個英國人家庭。6歲時隨父母遷居南羅德西亞(今津巴布韋)。父親經營農場一無所獲,母親獨斷專行,家庭生活難以忍受。14歲時因為眼疾輟學,自此沒有再進教室,靠大量閱讀豐富成型。15歲步入社會,做過保姆、接線生、抄寫員。20歲結婚,育有一對兒女。四年后離婚,26歲再嫁,育有一子。四年后婚姻再度破裂,留給她的就是萊辛這個德國姓氏。這一年,萊辛帶著小兒子回到英國,次年出版了她的第一部長篇小說《野草在歌唱》,在英國引起強烈反響,從此踏上作家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