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的小說因其疲憊而顯得步履蹣跚。在藝術上別開生面、在思想上別有洞見的作品、甚至引起較大爭議的作品都為數很少。長篇小說數量上虛假的繁榮,已經不能遮掩長期患有的思想和藝術上的“貧血癥”。勉強維持的長篇小說創作格局,在2008年雖然沒有遭遇“金融風暴”般的危機,但其脆弱性或萎縮的征兆已堪比股市或樓市。一面是疲憊的書寫,一面是堅韌的敘事。年初,凌力的《北方佳人》發表,這是一部真實與虛構,想象與寫實的小說。歷史演繹,亦真亦幻。絕代佳人在戰亂、血腥和金戈鐵馬中的凄美人生,給人震撼也令人絕望。凌力在歷史領域縱橫開闔的書寫,其筆力令人嘆為觀止;董立勃是一位擅長書寫女性的作家,但《暗紅》一出,主角大變。在血與火的慘烈歲月,在禍起蕭墻的特殊時代,在和平又欲望無邊的日子里,男人和男人的情誼,男人和女人的情誼,生活的不確定性、命運的不確定性,被董立勃一波三折、大開大闔地展現出來;林白的《致1975》,是記憶深處的等待,是青春不在時節對青春感傷的憑吊。它被稱為“小眾閱讀的經典”;畢飛宇的《推拿》將目光深切地投射到一個黑暗的世界。這個黑暗的世界卻充滿了友善、理解和另一種感知世界的方式:那些盲人的手上長著一雙光明的眼睛。題材的獨特和處理得別有新意,使2008年庸常的長篇小說不再那么灰暗;刁斗的《我哥刁北年譜》,應該是刁斗多年來最好的作品。一個平常而邊緣的人物經歷或目睹了無數巨大的歷史事件,個人命運既在家國之內又在歷史之外。細節的精妙和行文的幽默,使小說舉重若輕從容不迫;黨益民《石羊里的西夏》,猜想了八百多年前,黨項人的西夏王朝被強悍的成吉思汗消滅,一個王朝就這樣一去不復返。然而,歷史的記憶卻沒有因此消失。作為黨項人后裔的作家在亦真亦幻、虛實相間的生動描述中,再現了一個王朝或金戈鐵馬、或似水柔情的過去。無論是憑吊還是緬懷,都因小說豐富的想象和異族文化知識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青年作家房憶蘿的《我是一朵飄零的花》,從一個方面敘述了商品經濟的飛速發展,對有些人是福音,對有些人卻是嚴酷的歷史。小說真實地記錄了東莞打工妹的生存處境和精神狀況。描摹了這些飄零者屈辱的經歷和成長歷程,其筆法如寫實。
2008年爭議最大的作品之一是閻連科的《風雅頌》。這部書寫大學當下生活的作品一問世,便引起了巨大波瀾。“清燕大學”、“美女博導”等引來了蜚短流長。對楊科作為一個知識分子形象的詰問也接踵而至。閻連科是一個著名的現實主義作家,也是一個長于以荒誕技法處理人物和事件的作家。但是,我更愿意將《風雅頌》作為一個寫意作品來讀。人文知識分子的處境和他們精神空間的整體陷落,已經是一個不爭的事實。作品雖有夸張,但在思想和精神層面,仍是這個群體意味深長的寫照。如果說小說有問題的話,我以為對大學生活的具體描述上不那么切近,還是一個遠觀大學的人在寫大學生活。
趙本夫的《無土時代》試圖理解和表達的,是關于傳統與現代、城市與鄉村、男人與女人、愛情與道德已經陷入迷茫和困頓的時代;麥家的《風聲》在當下的長篇小說創作中,是一部絕處逢生的作品。一方面,小說創作正受到來自社會不同方面的詬病,“文學之死”的聲音也此起彼伏。在這樣的文學處境中,《風聲》一出洛陽紙貴;一方面,小說中的“老鬼”李寧玉的慘烈而死,使這部險象環生絲絲入扣的小說,成為一曲英雄主義的慷慨悲歌。人物和作品一起在絕處拔地而起。因此是一部絕處逢生的作品。《八月狂想曲》是作家徐坤參與、介入奧運的主動選擇。但是,參與介入的激情還僅僅是開始,如何使奧運題材落實為具體的文學作品,文學性要求和文學元素的考慮就成為第一要義。這才是對作家構成的真正挑戰。小說以奧運場館建設為核心,圍繞這個事件發生的各種事情,出現的各種人物,以及其間的多種不確定性,構成了小說豐富的內涵和文學的可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