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粉讀到這一定會嚷嚷了,憑什么古人的注疏就是對的,憑什么南老不能有自己的解釋?這么說吧,古人寫了錯別字,那叫通假字,但小學生寫了錯別字,那就是錯別字。學問總是有一個客觀標準的,不是說今人不能提出新解別見,你的新解別見必須能駁倒古人,方可立說。清代儒生孜孜矻矻,皓首窮經,在訓詁上做出的成績遠過漢、宋儒生,但那都是有強大的證據支撐的,沒有證據的新說,不如說是胡說更恰當些。
叁
尊南懷瑾為南師的必系文盲
羊城晚報:為什么說南懷瑾趕上了好時候,在大陸被當做國學大師?
徐晉如:南懷瑾和于丹所處的時代,是民粹主義日益侵飾中國的時代,整個社會彌漫的是反智仇學的論調。而民粹主義正是南于二人最好的土壤。民粹主義的本質是在思想上性情上的自甘下流化,你不是要講高雅,要講學問嗎,我偏要跟你反著來。你不是要講學而時習、道學自修嗎,我偏喜歡不用動腦筋的東東。
羊城晚報:臺灣作家楊照在微博上說,“被問到臺灣有誰能評論南懷瑾,我只能回應:‘難啊,他最近二十年在臺灣幾乎沒有讀者。’臺灣知識界這點評斷能力幸好還有。”香港作家廖偉棠也說,“南大師這些事,港臺知識界皆知。這就是為什么大師去世一事在港臺幾無反響,因為我們早已不當他大師。”為什么兩岸三地的態度如此不同?
徐晉如:臺灣、香港與大陸的最大區別在于,這兩個地區都未經過暴力革命,不曾被新文化運動和“文革”破壞過,傳統文化根基仍在,所以社會輿論對打扮成國學大師的江湖術士,尚有基本判斷能力,而大陸文化的根本迭經摧殘,早就氣息奄奄,就像肉眼凡胎的唐三藏,到了小雷音寺,識不得妖,辨不出魔,以為見到的真是如來佛祖。這實在是中國文化的悲劇。內地很多開口必言南師的,其實很多連他的一頁書都沒翻過。這些人只是要充空心大佬,讓人覺得他不是那么沒文化而已。其實,在有文化的人看來,尊南懷瑾為南師的,必系文盲。
羊城晚報:有人說,一方面他打通了廟堂和江湖,讓普通大眾對傳統文化有了親切感,為大眾提供了一種入門的可能性。這樣看,南懷瑾也有可取之處?
徐晉如:學問之道,在己不在人。想通過終南捷徑親近傳統文化的,永遠不可能達到目的。因為他們在未學之前,先就有了惰逸心。南懷瑾迎合了民粹的思想和庸眾懶惰不學的習氣,這與于丹是一樣的。真要想親近傳統,我覺得最好的方法是鎖定中央十一頻道,多聽多看京劇音配像。這比“南大師”、“于大師”可靠太多了。(羊城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