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與困境
無論社會批判、文化批判還是人性批判,所顯現出來的都是作家寫作的一種焦慮,它逼迫作者對“如何解決問題”進行思考,而這也形成了喬葉小說中尋找拯救的主題。
在尋求社會拯救方面,喬葉顯然意識到了文學固有的局限。在面對社會問題時,她沒有輕易表態,而是選擇靜靜地觀察、細細地傾聽:在《解決》《龍袍》中,敘事者“我”作為一個返鄉者,已經完全消解了傳統啟蒙敘事中“返鄉者”的啟蒙批判功能,她只是發現、哀傷著故鄉的變化;在《蓋樓記》《拆樓記》中,“我”更是直接側身拆遷的利益紛爭中,借由這種置身其中的姿態,喬葉得以讓各種階層和力量——底層的、官方的、知識分子的——公平發言,使他們獲得了一個自由表達其意愿和苦衷的平臺。促進各種話語、各種立場之間的對話和交鋒是解決問題最公平、最有效的途徑之一,而喬葉便是力圖利用文學的力量來促進社會問題的解決。
文化批判的危機已清楚地表明,喬葉所感受到的文化問題是無法在文化領域自身求得解決的,所以喬葉將拯救的希望更多地寄予在文化之外:她以“人性”為旗幟,發起了對文化的一次次攻擊。當然,以理想的人性為基礎,文化的危機有可能從其自身尋到解決方法:在《最慢的是活著》中,祖母的文化構成是模糊的,既非“現代”又非“傳統”,她代表了“傳統”中積極健康的部分;《山楂樹》中的曉光生于大山但又無山里人的狹隘保守,代表了一種被反思和清理過的“傳統”。不過,祖母和曉光所代表的這種有益的“傳統”是作者理想化的產物,對于“拯救”而言是乏力的。對文化的拯救來說,從文化自身入手欠缺一定的說服力,而由人性入手則又受限于人性的復雜。
至于人性的拯救,顯然從一開始便被注定了是一種徒勞——如果說社會拯救、文化拯救彰顯的是文學的有限,人性拯救則彰顯了人的有限:人性自私如何消除?人如何擺脫欲望的鉗制?……對這些問題的追問,不得不使人轉向對生命終極問題的思考。在《輪椅》中,“死”第一次被嚴肅地提了出來,小說中的晏琪念念不忘自己的姑父,那個被鋸了腿的男人整夜整夜地睜著雙眼,使童年的晏琪第一次感受到了“死”?!蹲盥氖腔钪菲鋵嵰矊懙搅?ldquo;死”,《輪椅》的“死”是為了凸顯“生”,而這里的“死”就是死——一種赤裸裸的盡頭的感覺,一種荒涼涼的末世的感覺。如此直面人生的孤獨和虛無,在喬葉的小說中其實并不多見,但她已然痛切地觸及到了這個問題,而對它的觸及和思考將發起對人——當然首先是作家本人——的引領,引領的地方當然不是死,而是生。
焦慮的緩沖
對社會、文化和人性問題的思考與探尋體現了喬葉敘事的廣度與深度,但也充分暴露了她所面臨的困境和焦慮。如果這種焦慮無以解決,便會帶來某種精神危機,不過,在她的小說中,一直存在著一種與之相制衡的力量,即對人的體恤和悲憫,這種體恤和悲憫形成了對焦慮的緩沖。
喬葉小說中對人的體恤和悲憫最集中地體現于她對“生存”的關注:在《蓋樓記》中,“我”面對農民身上那種“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劣根性并沒有表現出傳統啟蒙敘事者的那種“怒其不爭”,而是從農民生存的艱辛和貧困的角度出發,充分表現出“哀其不幸”;在《他一定很愛你》中,盡管小雅痛切地發現了自己的世俗,但她的世俗顯然包含了太多的苦衷,她婚前的家庭與成長使她對物質、安全的需要變得無可厚非;在《輪椅》中,晏琪一方面對人性的自私和它導致的虛偽深惡痛絕,另一方面卻又不得不承認它的合理:“誰喜歡陰影呢?那是彼此的恥辱和黯淡。能避開的為什么不避開?能忘卻的為什么不忘卻?”生存話語在此與批判話語形成了角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