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詩詞中,寫人生境界之詞不多,而李清照就有三首關于人生境界之詞,即《如夢令》、《一剪梅》與《聲聲慢》。此三首詞寫李清照自己三種人生境界,又寫她三種人生態度,同時也表現她三種人生時期的不同人生態度。《如夢令》寫“少年情懷自是得”人生境界;《一剪梅》寫“一種相思,兩處閑愁”之人生境界;《聲聲慢》即寫“凄凄慘慘戚戚”之人生境界。
《如夢令》是一首憶昔詞。“常日暮記溪亭,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此詞追憶她少女時那種沉醉興奮之情,沉醉興奮之景,沉醉興奮之物。作者只用寥寥數語,就表現出當時一種少女情感,一種年輕的人生態度;寫法上有點隨意而出,但又惜墨如金,句句含情,字字表意,表現一種少女情竇初開的人生境界。比如“興盡”歸家,卻又“誤入”荷塘深處,別有天地,更令人流連。這就更加表現她純潔天真,言盡而意不盡之人生境界,由詞而出,可謂淋漓盡致。
全詞通過動作,情態,情緒,歡愉,塑造一個與自然環境和諧相處,留戀美景,留連忘返,游興未盡的少年才女形象。這一形象有躍然低上,有呼之欲出之感。也表達主人公急于從迷途中找尋出路的焦灼心情。言盡而意未盡,耐人尋味。
《如夢令》是寫“少年情懷自是得”人生境界之詞。
《一剪梅》是一首寫“一種相思,兩處閑愁”之人生境界之詞。李清照與趙明誠婚后,丈夫因事外出遠游,可正在相親相愛的小兩口眼看就要暫時別離,李清照情緒怏怏,依依不舍送走丈夫,這是作者新婚后,第一次品味到離別孤獨難奈的滋味。于是李清照就在錦帕上寫了《一剪梅》寄給明誠: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李清照抒寫她思念丈夫之情。正如伊世珍說:“易安結褵未久,明誠即負笈遠游。易安殊不忍別,覓錦帕書《一剪梅》詞以送之。”① 由此看來,這首詞是送別之詞。
事實上,此詞主要寫“一種相思,兩處閑愁”之人生境界。
李清照因丈夫外出而牽掛,面對荷殘席冷、萬物蕭疏的景象,觸景生情,思夫之情油然而生,尤甚縈繞胸懷,相思之苦肯定是不言而喻的。由于受愁苦的煎熬,李清照為了消除這愁悶,不是借酒消愁,也不是悲歌當泣,而是借游覽以遣悶,比如“輕解羅裳,獨上蘭舟。”就如此。
李清照上“獨上蘭舟”,是想借泛舟以消愁,并非閑情逸致的游玩。這在古代是一種遣愁的方法。然對李清照來說,借“獨上蘭舟”來消愁,而愁將更愁,正如借酒消愁一樣,愁將會更愁。過去她與趙明誠曾經雙雙泛舟,而今卻獨自擊楫,眼前情景,只能勾引起往事,怎能排遣除呢?因為李清照不是一般的女性,她不會把自己之愁苦歸咎于趙明誠的離別,而設想趙明誠也會思念自己。因此,她宕開一筆,寫道: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中新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