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國內市場逐漸飽和,市場競爭壓力變大,到國外市場放手一搏,挖掘新的贏利點變得很有吸引力。此外,隨著中國國力迅速增強,國外民眾希望了解當下的中國,而通過文化產品正是一個便捷的途徑,這也為民營企業打開國外市場提供了契機。
敏銳地嗅到市場的需求,文化企業投身海外的步伐越來越堅定。從主觀上來說,中國民營企業家的眼光、經驗也逐漸與世界接軌。
“盡管已經在歐洲、非洲、亞洲等地有成功案例,但目前來看,民營文化企業海外淘金還處于起步階段。”陳少峰說。
“民營文化企業‘走出去’要跨過很多障礙,要知道,國家之間是有屏障的,有的是有形的,有的是無形的。”劉紹堅說。
“‘走出去’可不是簡單地拿出去就行。”慈文傳媒董事長馬中駿介紹,《射雕英雄傳》《神雕俠侶》在美國播出時,美國觀眾不習慣每晚連續看同一部劇,更接受“周播”和“季”的方式,因此在向美國發行時對電視劇進行了重新剪輯,每集獨立成篇,才得到認可。“不是人家看不懂,也許是我們給人家打開的方式不對。”馬中駿笑言。
中國人民大學文化創意產業研究所金元浦教授強調,“優秀的文化產品要在國外得到認可,首先得品質好,這是最基本的條件。然后再融入國家、民族的元素和價值觀,這是加分項。不能用加分項代替基本條件。”
文化“走出去”要順其自然,要生產出適合全球流通規律的產品
目前,雖然有一些民營文化企業在國外闖出了名堂,但畢竟總量還不大,陳少峰認為,“這種嘗試是個開始,處于一個健康成長的狀態,將來可能會有更大的進展。”
劉紹堅介紹:“文資辦給中小民營文化企業提供了扶持資金,還搭建文化融資體系,幫助中小民企融資。”此外,還通過京交會、文博會推廣這些企業。“在促進對外文化貿易的過程中,政府要尊重市場、尊重企業,明確分工,千萬別越位,否則會適得其反。”
“比如,與時俱進改革出口退稅稅制。”劉紹堅介紹,此前,我們國家退稅只能退增值稅,但除光盤、書籍外,文化是服務業,是營業稅,得全額繳稅,無法退稅。現在變了,營業稅改增值稅,影視、廣告等很多行業已列入其中,稅制上大大改善。目前,無形的對外文化貿易怎樣認定出口額,仍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