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文化消費和文化市場的深入研究可以幫助文化生產者在這些知識支撐和信息參照中,自覺而非盲目地決定其投資方向、生產規模、產品供應方式乃 至成本價格降低措施等;同時也有利于深入了解我國各地居民文化消費的具體狀況,了解我國文化消費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和面臨的困難,進一步推動文化產業政策改 革和發展。
什么阻礙了文化消費提升
【事例】正值寒假,北京郵電大學的大一學生張晨回到了東北家鄉小城。令他不太適應的是,家鄉的文化消費環境與京城差別很大:“北京隨處可見 報攤,在家想買張每天的報紙要去郵局才行。在學校時經常去書店和電影院,但家鄉這些文化設施卻相對較少,更不要說看演出和音樂會了,人們大都通過打牌、唱 卡拉OK來打發業余時間。”
《報告》顯示,不同的地區有不同的消費習慣和消費觀念,表現出不同的文化消費水平。《報告》對全國不同城市文化消費情況進行了綜合指數排名,其中上海、北京、長沙名列前三位。
從區域上看,全國居民對文化產品和服務的滿意程度差距不大,除了華中地區和西北地區居民對文化產品和服務的滿意度相對較低外,其他地區滿意度一般,沒有太大的區別。
除了各地由于消費環境、消費觀念的差別造成的消費水平差異外,《報告》認為,從消費者的角度看,制約文化消費提升還存在兩個關鍵性問題,即“沒錢”和“沒時間”。
“沒錢”的原因可以歸結為兩點。首先,文化產品的單價明顯與當前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占比不相符。這一方面是由于部分文化產品的定位錯位,把藝 術精品等同于消費中的奢侈品,或者是利用不充分競爭市場中的壟斷地位,人為制造了價格門檻,從而導致文化產品脫離了實際可支付需求。另一方面,我國的文化 市場尚處于培育期,部分文化項目缺乏規模消費人群,使得基本支出成本難以攤薄。其次,由于居民尚未形成長期、持久的文化消費習慣,尚未形成良好的文化消費 認知,對于偶爾為之的文化參與和文化消費,往往無法做出正確的價格判斷,低估文化產品的價格。
再看“沒時間”,根據中國藝科所的調查統計數據分析,消費者之所以“沒時間”首先是由于當前城鎮居民的生活節奏日趨加快,日均可支配時間為 2至3小時,而部分文化活動的時間(算上交通、人際溝通等附加時間)往往超過了2個小時,使得日常進行文化消費的時間無法保障。其次,該問題也源自消費者 心理的因素。根據調研統計結論,不論采用何種交通方式,消費者希望到達文化設施的理想時間限制在30分鐘之內,否則就很有可能放棄該項文化活動。而目前我 國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的覆蓋密度,還遠遠滿足不了消費者便捷到達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