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社會都應對造成醫務人員傷亡的暴力事件加以譴責。事件的經過是清楚的,刑事犯罪的性質也一目了然。但我更愿意把它看成是一個偶發事件,不具有普遍的意義。雖然這起案件發生在醫改取得重大成就,和醫患糾紛普遍居高不下的大背景中。
這一惡性襲醫消息經媒體披露,引起社會廣泛關注。一個無可爭辯的事實是,在社會上群體性事件越來越多的背景下,醫療領域也不例外。醫患糾紛升級,古典的為醫之道被防范患者帶來傷害的風險,以及對暴力的恐懼,逼至終結。這些,既是個人和家庭的悲劇,也是全民的悲劇。
醫生收入扭曲導致醫生心態變化
有一組數字,滾燙得令人不安:2012 年全國共發生惡性傷醫案件11 起,共死亡7 人,受傷28 人(其中患者及陪護人員11 名、醫護人員16 名、保安1 名),涉及北京、黑龍江等8 省市。據衛生部統計,每年有一萬多名醫生被毆打。其中就有2013 年10 月25 日浙江溫嶺市第一人民醫院和2014 年2 月15 日齊齊哈爾北鋼醫院發生的2 起襲醫致死案,都發生在醫院的耳鼻喉科,兇手分別為33 歲和19 歲,均因慢性鼻炎手術醫治后的手術問題引發。
那些醫療史上令人傷心和寒心的血腥報復和殺戮,那些曾值得同情的貧病交迫的患者,怎么竟搖身變成喪盡天良的殺手?任何一個民族的醫療史上,只要曾經發生過這類"恩將仇報"的罪惡,就永遠值得我們反省,是什么分離了本來應緊密相依的兩個群體。——是"羊"誤覺得受到了"宰割",或者有些"羊"的基因中就帶有狼性?可能暴力傾向就潛藏在我們每一個人身上,它一旦爆發就令人震驚。問題是我們怎樣警覺、發現和管控這種傾向?
學者姚中秋認為,醫患不信任由來已久,它的直接表現就是醫患關系緊張。既然雙方關系緊張,那么肯定雙方都有責任。這種不信任、緊張,其實是社會人際關系普遍趨向冷漠、緊張,甚至對立的一種具體表現。但是,就事物的性質而言,醫患關系緊張最主要的原因,還是醫院治理結構的扭曲及整個醫療體系治理的混亂,其直接后果則是醫生收入之扭曲與混亂,而這種收入扭曲反過來影響醫生的心態,激化了醫患關系。
醫療技術發展了,檢查設備先進了,社會對醫生的信任卻減少了,醫患關系卻崩壞。我還是按捺不住久藏的疑問,是否今天中國的醫患關系,已經到了"最危險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