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閱讀的推廣需要充分考慮‘互聯網+’浪潮的影響,數字閱讀將大大加快全民閱讀的普及,也將用科技手段縮小閱讀的‘貧富鴻溝’。”當當網宣傳總監徐淳講道,當當的2014年圖書消費報告顯示,全國圖書消費嚴重不均衡,一、二線城市圖書消費占到70%以上,廣大農村地區人均年均購書不到1本。“我們認為,單純依靠紙質書的補充,無法徹底改變農村和偏遠地區閱讀資源缺乏的現狀。而與紙質書相比,手機等移動終端設備不受時間、空間限制,可24小時為用戶提供閱讀內容。去年當當網電子書下載量突破6000萬冊,其中將近50%的用戶來自二、三線城市。數字閱讀的另一個優勢是有效地降低了閱讀成本。比如,當當目前有1/3的電子書是免費的,收費的電子書平均價格不到4元,只是紙書的1/10左右。因此,數字閱讀的發展將為提升全民閱讀數量和質量創造強有力的技術條件。”
徐淳介紹,“當當將在產品和內容等方面協力推進。產品層面,核心打造當當讀書這個數字產品,進軍教育等數字閱讀的真空地帶;內容層面,將形成以版權為核心的生態鏈閉環,以內容創作和版權包裝為源頭,創新運營實現用戶的消費與互動,通過大數據分析和社交互動來指引內容創作。”
全民閱讀仍須全民參與
“毋庸置疑,新媒體閱讀已經走過‘試驗’階段,成為一種既定‘事實’,可以說,除了那些新媒體的原住民以外,越來越多的紙書擁護者開始適應并習慣新的閱讀形式;而在另一維度,2014年全國實體書店零售額由前兩年的負增長扭轉為3.26%的正增長,證明了紙質書銷售量也在擴大,大大小小的繪本館如星星之火、三聯韜奮24小時書店的擴張也受追捧”,蔡劍峰表示,這樣蓬勃的現狀為全民閱讀照亮了未來。
然而,實體書店和數字閱讀的發展道路并非無可挑剔、一馬平川。
樊希安指出,三聯韜奮24小時書店取得了很好的成績,其核心是改變了傳統書店單純的“賣書功能”,而是鎖定了賣書、讀書和服務閱讀的總體定位,以舒適的條件和服務營造讀書氛圍、著力閱讀功能的構建和深化。然而,僅僅滿足于現狀是遠遠不夠的,接下來,要讓24小時書店擁有更加持續的生命力,就必須不斷提升服務質量和水平、拓展服務功能和層次。
張作珍談到,三聯將把24小時書店作為一個品牌戰略來經營。制定規范統一的服務規則,統一規劃、精心布局全國的24小時書店建設,探索品牌參股、資本運作的模式,成為三聯必須認真研究的課題。另外,張作珍還透露,三聯書店也正積極尋求開發數字閱讀,從而在全媒體時代實現積極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