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文學史上,三秦大地向來是人才輩出、佳作涌現的沃土。從上世紀中期開始,以柳青、杜鵬程為代表的陜西作家蜚聲文壇,90年代的“陜軍東征”成就了當代文學史上的一段佳話,近年來,文學陜軍再東征、陜西文學新梯隊的出現,顯示了陜西文學的蓬勃生命力和持久而廣泛的影響力。4月10日,由陜西省作家協會和文藝報社共同主辦的“陜西新世紀長篇小說研討會”在西安召開。中國作協書記處書記閻晶明,陜西省委常委、省委宣傳部部長景俊海,陜西省委宣傳部副部長陳彥,陜西省作協主席賈平凹,陜西省作協黨組書記蔣惠莉,以及來自全國各地和陜西的40余位批評家,共同就陜西新世紀長篇小說的發展情況、特點和未來前景等展開了討論。會議由李國平主持。
會上,景俊海、閻晶明先后發表了致辭。景俊海說,陜西這塊熱土上孕育了底蘊深厚、博大精深的優秀文化,尤其是優秀的歷史文化、輝煌燦爛的革命文化、雄奇壯美的山水文化、頗具實力的現代文化以及備受海內外關注的宗教文化,這種獨特完整的文化資源是文學創作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天然靈感。閻晶明談到,陜西的長篇小說創作匯聚著幾代作家的辛勤耕耘,新人輩出,前輩作家創作精力旺盛,仍然是陜軍的領軍人物。陜西的長篇小說創作保持著現實主義的深厚傳統,形成了承前啟后的優秀文脈,又營造著各自探索、自成一體的創作氛圍。
陜西是中華民族和華夏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之一,這里有著高度發達的農耕文明和氛圍深厚的傳統文化,陜西文學在表現社會現實和鄉土社會方面具有鮮明的特點。吳秉杰、李星、王鴻生、王山等認為,以路遙、陳忠實、賈平凹為代表的現實主義文學是陜西長篇小說創作的傳統和突出特點,新世紀以來,高建群、馮積岐、陳彥等作家的作品進一步延續了這種寫作風格,他們的作品承載的不僅是陜西省,更是整個中國。暢廣元提到,陜西作家關注民族的命運,心里真誠地裝著老百姓,注目普通人的生存狀態,創造了一系列鮮活的平凡人物和藝術形象,相當充分地體現了以人民為中心的文學觀。胡殷紅從陳忠實、賈平凹、吳克敬、葉廣芩、紅柯、王妹英等人的作品中看到了陜西人的大氣和才氣,認為他們一道開創了當代文學的一片新天地。王干說,陜西作家的長篇小說充分體現了陜西人的精神氣質,他們的作品有風骨、有風度、有風韻,語言特別有味道,這些特點都深深地根植于陜西的文化土壤。
在現實主義的主流之外,新世紀陜西作家的創作呈現了多元化發展的趨勢。從上世紀50年代到現在,陜西作家幾乎形成了一個群體,他們相互激勵、相互啟迪,同行之間構成了良性競爭。白燁、賀紹俊等提出,高建群、紅柯等人的作品體現出強烈的浪漫主義色彩,顯示了陜西文學的多樣風格。張陵、孟繁華等關注到賈平凹作品風格的復雜性,施戰軍說,與大多數陜西作家作品中所體現的明顯的“北方”風格不同,賈平凹的作品在精神氣質上更接近南方作家,他的作品中有“巫”的特點,是一個難以模仿、難以復制的“奇才”。李震提出要關注陜西文學的“第四極”,他說,陜西作家中,柳青算第一代,路遙、陳忠實、賈平凹算第二代,楊爭光、張浩文是第三代,現在陸續涌現出的“70后”、“80后”作家是第四代,他呼吁批評界要更關注后輩作家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