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頤武表示,數字閱讀的蓬勃發展是一種必然的趨勢,在很多年前大家也都有所預見。對此我們應該保持冷靜的態度,一方面要鼓勵數字閱讀的發展,另一方面也應對紙書的發展給予更多的關切,二者皆不可廢棄。
“數據說我國的人均紙質書閱讀量低于發達國家,這種情況是歷來就存在的,必須正視。對此,我們應試圖建立一種好的書評機制,加大對紙質書閱讀的宣傳力度。但從另一方面來講,中國的網絡閱讀是全世界發展得最為充分的,呈現出一個比世界上其他國家更活躍的發展態勢。其實,無論是數字閱讀還是紙書閱讀,都是閱讀的一部分,只是兩者所依附的媒介平臺有所不同。在發展趨勢上,紙書閱讀所占的比重可能會逐漸變小,但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兩者還會平行地發展,紙書還不會被數字閱讀所取代,只是數字閱讀的便捷性會使其獲得更大的發展空間。”張頤武說。
“互聯網+”的模式,也在催生著傳統的變革。
中國最大的圖書館——國家圖書館,在擁有3000萬冊紙質文獻總量的基礎上,已經配備了1000多TB的館藏數字資源,并與部分省市圖書館建立了資源共享渠道;而在“慕課”方式的啟發下,國家圖書館也開辦了“國圖公開課”,將此前積累的1000多小時的講座內容經過信息化編排,開放在互聯網平臺上供讀者使用。
2015年,“全民閱讀”已經連續第二年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
“我國社會在發展過程中面臨著一個轉型升級的階段,這就會對國民素質和文化修養有不斷提升的訴求,這也是中國崛起和民族復興的必經之路。通常來說,經濟發達地區的讀者普遍對文化的需求會更強烈。因而,實現‘全民閱讀’還需要全面的經濟發展作為支撐。”張頤武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