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浩如煙海的“二戰”史料中,英國戰時內閣首相溫斯頓·丘吉爾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首屈一指。
為什么這樣說?歷史文獻中,當事人的記述往往比后人編寫的文字更真實,而重要人物的認知程度又遠勝于一般人,回憶價值更高。丘吉爾是“二戰”盟國“三巨頭”之一,對戰爭全過程了如指掌。斯大林、羅斯福、杜魯門卻未留下這樣詳盡的文字。軸心國的罪魁禍首都死于非命,希特勒戰敗前畏罪自殺、東條英機被遠東國際軍事法庭處以絞刑,兩人都沒有回憶,墨索里尼寫了一些回憶,遠沒有完成就被游擊隊暴尸街頭。雙方巨頭中只有丘吉爾寫出了完整而充分的回憶錄,他的文字被看作英語語言的范本,并且贏得了諾貝爾文學獎。
以丘吉爾親身經歷寫成的這部回憶錄,記述從20世紀30年代初期到“二戰”結束這一時期的重大國際事件和大戰進程,其中主要敘述了英國在戰爭中的政治和軍事活動。
丘吉爾的智慧在于,他在整個西歐綏靖之風彌漫時,看出了希特勒的侵略野心并大聲疾呼。回憶錄的第一卷同其他各卷不同,時間跨度20余年,雖然是從“一戰”結束說起,但都圍繞著為什么會爆發又一次世界大戰這一主題。正是因為有對“一戰”的切身了解和對戰后國際局勢的獨到分析,他對戰爭的預判遠比當時以內維爾·張伯倫為首相的英國政府高明。丘吉爾向英國政府和民眾一遍又一遍地剖析希特勒的和平言辭不能相信、戰爭就要到來,可應者寥寥。不到一年,槍炮聲就驚醒了和平的夢。
全書的二至五卷記述戰爭的過程。第二、三卷的時間段是從法國淪陷到1941年底,時間雖短,卻是英國最艱難的時期,其單獨堅守、歷盡艱辛,直到蘇聯和美國參戰。丘吉爾引用詩人克拉夫的詩句象征全世界正義力量的匯聚:“當那疲乏無力的浪花向岸邊空自沖擊,仿佛是寸步難進的時候,遠遠地,通過小河小灣的流灌,已靜靜地匯成一片汪洋。”第四、五卷記述珍珠港事件后到諾曼底登陸前,是盟軍從轉折走向勝利的歷程。然而,走向勝利也遠非一帆風順,用丘吉爾的話說,經常是生死攸關、危機四伏,還有極端難熬的等待,中途島、阿拉曼、西西里都是苦戰,考驗著智慧、力量和堅韌。
在第六卷中,丘吉爾更多地寫到英美和蘇聯之間的戰略分歧及對戰后的影響。從德黑蘭到雅爾塔,三巨頭都相當坦誠,既討論戰爭方針,也議論戰后如何維持和平。自視甚高的丘吉爾也不敢妄測未來,只是希望英美“同俄國和睦相處,并保持一種友好的均勢”。
戰前和戰后的內容在全書占的比重不大,但對今天的讀者卻很有教益。如何認清國際形勢?如何區分眼前利益和長遠戰略?政治家的遠見和短視對世界局勢的影響如此分明……戰后世界格局的變化一直影響到今天。“在億萬人做出了最大的努力和犧牲并取得了正義事業的勝利之后,我們仍然沒有得到和平或安全。”這是丘吉爾對戰爭結果悲觀的總結。